传说19世纪有一个外国科考队在沙漠中寻找能适应酷热和高旱之恶劣条件的“沙漠动物”,最后在他们居住的帐篷里抓住了一只蚊子,大伙喜出望外,以为有了新发现。然而研究结果给他们当头一棒:这只蚊子是他们从千里之外的城市住地随帐篷带来的。于是他们得出结论,除骆驼以外,沙漠对所有动物而言都是“死亡之地”。
骆驼属于沙漠,天经地义,就像鱼儿属于水一样。人们一直认为素有“沙漠之舟”美称的骆驼(单峰驼)来自阿拉伯半岛、印度和非洲北部,而双峰驼产于中国和中亚。如果这些科考队员还活着的话,当代的加拿大科学家也许还要让他们失望一回:最近人们在位于格陵兰岛西边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骆驼骨骼残骸,根据科学家们掌握的数据及骨中所含蛋白质的分析,证明这是一头原始骆驼。从骨骼看,其个头比现在的骆驼高大。由此说明原始骆驼的生活地区比原先认为的(北美)要往北推移1200公里,也就是北极地区。科学家们于是得出结论,原始骆驼是通过白令海峡(当时是一条很窄的、两边是水的“陆桥”),先到欧亚大陆,后来再分布到非洲大陆的。
骆驼是人们穿越茫茫大漠的唯一伙伴和保障(尽管能在沙漠里生活的尚有沙漠蜥蜴、沙漠狐、沙漠跳鼠和少数小甲虫等,但不能帮助人类成功地走进沙漠、安全地走出沙漠)。骆驼的驼峰里以脂肪的形式储藏着大量营养;骆驼的四肢长,脚掌平而宽,有厚皮,这些本来都与北极的雪地相适应。
由于自身的进化,加上人类的驯化,骆驼慢慢发展成“沙漠之舟”,拥有一整套节水储水、忍饥耐渴的绝招——汗腺少,几乎不出汗,粪便干燥水分少;肾功能强,能浓缩尿液,从而防止随尿液排出过多水分;鼻孔在夜间能从湿度较大的空气中冷凝出水分;体内有一储水囊,一次性喝下大量的水后,能维持20天左右滴水不进;一天内体温允许有6℃左右的变化,有利于减少出汗……
有人问,骆驼为什么不叫“沙漠之车”呢?这是因为和其他偶蹄目动物不一样,骆驼以侧对步(身体一侧的两腿同时向前迈出的步态)行走,使骑者有颠簸摇晃的感觉,仿佛坐在船上似的。不习惯的人坐在骆驼身上是很不舒服的。
国外将骆驼分为旧大陆骆驼和新大陆(美洲)骆驼,旧大陆骆驼以能吃带刺植物和含盐植物而出名。新大陆骆驼会产生一种结构简单的特殊抗体(重链抗体)作为普通抗体的补充。重链抗体由双链组成,pH值和温度的稳定性较高,由于其特殊性能,在抗体药物研究领域有重要作用。除了骆驼以外,目前只有软骨鱼类(如某些鲨鱼)的体内有这样的重链抗体。
人需要学一点骆驼风格:吃苦耐劳、默默贡献、负重致远、温驯而不乏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