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压力不小
陆金星是虹口游泳池的救生组长,每年泳池对外开放的两个月,就是他最忙碌的时节。
午餐时间,休息室里,刚刚轮班结束的A组救生员正在吃饭。据介绍,20名救生员被分成两组,泳池开放的14个小时内,每隔一小时,两组救生员换班一次。不大的房间里,放置着五六张简陋的铁架上下铺,救生员工作费神费力,为了保证工作中注意力足够集中,轮休的一小时里,陆金星会强制性地要求组员们好好休息。
和室内游泳馆不同,室外泳池占地面积较大还配备有滑道等水上娱乐设施,救生压力更大。坐在烈日曝晒下,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责任区,留意每位泳客的一举一动。救生员上岗没几分钟,就已热得全身湿透。
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救生员要一直盯着,而一旦发现任何可能酿成险情的细节,救生员必须在30秒内跃入泳池,实施救治。在滑道等较危险区域,“有时1小时里要跳下水三四次”。
几十年的救生员生涯,陆金星感觉是“越做越怕”。“因为责任重,所以心很累。每天一到泳池就开始提心吊胆,直到平安结束一天工作才能松口气。”泳池开放的两个月,他不仅晚上经常睡不好,血压也随着压力飙高。
现状青黄不接
“认真上岗,你是生命的守护神。”江湾游泳馆救生员休息室里,一幅装裱精良的书法与周围简陋的设施有些格格不入,江湾游泳馆救生组经理高军站在字幅前,颇有几分自豪(见上图 厉苒苒 摄)。这幅字成了每位救生员的座右铭,“每次上岗前,大家都会看一眼。”
高军笑称,救生员的工作就像是“摇头风扇”——扫视和重点观察相结合,每位救生员对责任区域的左右扫视一般在4-5秒完成,“一小时要转头600次。”
青黄不接是目前沪上救生员的现状。江湾游泳馆除了像高军一样的老救生员,其余的不少都是在校大学生,而这样的情况,在本市大多数的游泳池都存在。薪水低、强度大、责任重,大批有资质的救生员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游泳私教行业,造成严重的人员流失。愿意做救生员的人逐年减少,请人成了每年夏天繁忙季最头痛的事情。“没办法,对比太鲜明。同一个泳池里,带教游泳的每小时收入一两百元,而救生员的时薪只有二三十元。”
相比工作的高强度,高军坦言,感情上的不理解更让人心寒。与络绎不绝的泳客打交道,很多时候,救生员的好心提醒,并不能换来理解和配合。“碰上一些不守规矩的,不仅不听劝告,还要骂人甚至动粗。”本着服务泳客的宗旨,救生员在工作中都尽量保持温和的沟通方式,“泳客的安全是我们最大的希望。” 本报记者 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