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十年,遗风流俗,影响深远。我记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时男女不但服装没多大差别,连说话都是铿锵有力,走路无不大步流星。那时时兴节俭婚礼,我家的几个子女都在这个年龄段结的婚。为什么要节俭呢?因为那时大家收入较低,购物都需要票证,所以亲友邻居送礼都讲究实用,如“四菜一汤”图案的床单,绘有“凤穿牡丹”的搪瓷面盆,至于铁壳热水瓶、汤婆子、铜痰盂等已属非常高档的礼品了。婚筵不过自办一二桌,家人外,只邀知好亲友邻居;有的干脆只发喜糖,夫妻穿了新衣胸前缀朵红花,拍个并肩照就成了。那时人们脑海里“扫四旧”还未淡化,照相馆里不拍婚纱照,新婚者想拍婚纱照也无处给拍。
现在这些孩子都度过了几十年伉俪情深,风雨同行,相濡以沫,恩爱常新,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忽然感到有种遗憾——就是没有拍过婚纱照,总得弥补这个缺陷。天从人愿,近日一个姓王的同学送来几张专为老年人补拍婚纱照的优惠券。只需化9.9元就可以拍摄8张不同场景不同姿势的婚纱照,我的大中小三个女儿都按不同预约日期时间偕老伴去拍了婚纱照,按期取来照片,效果都很好:大女儿夫妇显得青春、健康、贵气,次女夫妇形象超凡脱俗,潇洒倜傥;小女儿夫妇,虽都年过花甲,却像一对小情侣,照片上的他俩在海边(布景)的礁石上背靠背地坐着,听海浪澎湃,看鸥鸟飞翔,非常安详宁静,令人羡慕。另一张是他俩穿着典雅的唐装,坐在水乡(布景)河边廊坊的靠椅上,河埠,水巷微波,窗槛上盆栽红花都清清楚楚。看了这照片,令我这个江南游子,不禁悠然升起无限的怀旧和乡愁。
这些照片原本拍得蛮好,可小女儿心里闹憋屈,她说:“化妆师给我装了眼睫毛,照片上的我像个洋娃娃。”我说:“像洋娃娃有什么不好呢?因为你就永葆青春了。”所以这几天她又说拍得蛮好了。由于我几次陪女儿们去拍照,已成为该店的熟人了,因此经理允许我随处参观。我重点要“考察”摄影房,真是不看不知道,看了不禁要笑。因为摄影师也是导演,是权威,来拍照的人必须绝对服从他的命令、摆布,其中发生不少奇趣,我就不赘述了,我只选择一则最经典的可编入笑话丛书中的一则,写出来与读者共饷。
时已当午,快近吃饭时分,我有幸见到上午最后登场的两位庄稼人模样的夫妇,羞羞答答,憨厚可爱。摄影师要那妻子坐在丈夫腿上,扭头对丈夫微笑,妻子虽勉强坐上丈夫大腿,显得很尴尬。这时摄影师一迭连声喊:“笑、笑、笑……”这对淳朴的夫妻非但不笑,却双双愁眉苦脸欲哭无泪。这时我恐怕笑出声来打扰拍摄,就悄悄退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