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市投入逾50亿元,建成21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之后,就基本做到了市民家周围走路15分钟左右就有一个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的“文化天地”。以淮海中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例,其总投资为1500万元,共设立剧场、网吧、健身房、乒乓球室、舞蹈排练室、茶室等24种专用场地,市民参加这些活动基本都是免费的。据统计,如今每天平均有700人出入该中心。
家住复兴中路花园公寓的金阿姨,昨天等来了信箱里的一张“淮海中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表”,上面预告了中心哪一天会迎来滑稽明星王汝刚、哪一天会开展戚毕流派传承中心的交流演出……她的邻居詹阿姨觉得,走到中心不过15分钟,就算一时寻不到名人来社区,去看看“范派小生”韩婷婷是不是在上班也好的——这位曾经担纲虹口越剧团的名角,如今已经转型成为“承包”社区活动中心的群文工作者。她来了之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更加“扎劲”了。
中心交给名人“托管”
想在家门口看到文艺明星,对老百姓而言,虽不是“梦想”,但也并不是经常可以实现的想法。
住在淮海中路社区的居民特别有福气——因为该社区中心“托管”于韩婷婷之后,就经常“往来有名人”。一会儿王汝刚来唱滑稽,一会儿史依弘来教身段,一会儿何占豪去谈《梁祝》,一会儿韩婷婷自己也来示范扇子舞……据韩婷婷统计,每周举行的各类活动不低于40场,平均看到名人的机会是每月一次。他们还根据节庆、时令策划春节期间慰问老人、端午时期包粽子等传统文化活动。
想看想玩可以“点单”
今年起,随着市民文化节带动了“文化菜篮子”的“配送”工程——可以根据市民“点单”“上菜”。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居民先填单子,提出自己想看的节目、想学习的内容,上交给社区中心。然后,社区中心根据单子内容,联系市民文化节的资源,尽可能“配送”动画电影、民族舞或广场舞辅导员等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去年和今年,全市6500万元市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总额度,按照区域人口为基础分配,市级配送人均额度为2.69元。曹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助理秦蕾表示,原来“配”什么我们就看什么,现在我们先上网看“菜单”,喜欢什么点什么。因此,河马动画推出的移动3D电影进社区,上海阿卡贝拉中心的合唱讲解活动,动漫行业协会策划的“上海漫生活”系列漫画展等特色项目,也使得社区中心的活动越来越丰富。
白领小孩也都来玩
傅幸文是已故越剧表演艺术家戚雅仙的女儿,也是韩婷婷在虹口越剧团学馆的同学。她倡导的戚毕流派传承中心,落户淮海社区之后,“小朋友也多起来了,我们准备成立儿童越剧团了。”因为小朋友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都是越剧迷,所以带小孩的时候就一起带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去,于是越剧就这样“隔代相传”了。
除了小孩,白领也经常出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首先是因为内容拓展到了古典音乐。社区中心下属一支30多人的新天地管弦乐队,不仅经常驻扎2楼舞台,还送演出到附近楼宇。久事复兴大厦的白领,经常在午休时期,迎来上门演奏的乐队。其次,韩婷婷团队还注重研究当下白领关心的热潮——例如,种植多肉植物。他们通过在微信上传播“种植秘籍”等凝聚人气,继而赢得白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关注,然后再随时举办流行的文娱活动。
眼下,本市21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成为男女老少家门口的“文化新天地”。走路不过15分钟,进去什么都有得玩……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