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不少影迷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中的大热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一票难求让许多影迷遗憾错过。电影公社在电影节结束后随即安排了放映,放映员陆楠为社员带来了正版蓝光的高清版本。放映当日,原本宽敞的放映室里挤满了热情的影迷,不少社员只能自行搬椅子坐在走廊里——小众文艺片一直以来都是民间电影放映团体的最爱,这些影片往往因为气质与如今的商业大潮不符而得不到影院的喜爱,却能在社团放映中吸引来不少影迷。
对于有“责任心”的团体而言,光是小众文艺远远不够,因为小众不代表优质,而文艺也总要有一个底线。在无数影片中,如何挑选适合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看完,又不会觉得过于沉闷的影片也是一门“学问”。随着这些放映团体的名气越做越响,陆陆续续会有一些独立影人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找上门,希望通过他们来展示自己的电影作品。某团员表示,团体能吸引到这些影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功,他们也希望通过民间电影放映团体的努力,能加深上海这座城市和艺术电影的联接。
全凭一腔热情
上海的这些民间电影放映团体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全凭一腔热情,所以只能在边缘求生。对于这些公益性质的团体来说,面临的最大难题不是缺片源,不是缺观众,而是缺场地。比如电影公社,一开始的放映场地是一个只能容纳七八个人的小屋子。随着成员人数的增加,场地几次变更,为放映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直到3年前,才固定在打浦文化活动中心。
因为没有盈利,所以团体成员只能寻找那些免费场地,选择和咖啡馆与书店合作,采取观影免费、自愿消费的模式。图宾根木匠电影沙龙创始人虞昕告诉记者,图宾根木匠电影沙龙在数年的活动中也常常为场地犯难,最初的放映场所犀牛书店在不久之后就歇业了,之后沙龙就开始“打游击”,哪里有免费的场地就去哪儿。他说,公益放映因为找不到室内场地,有些放映团体只能选择露天放映:找一面白墙就开始放电影。也正因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曾经的一些有名的民间放映团体,如真实影院电影沙龙、电影101工作室、图宾根木匠电影沙龙,都没能熬过时间的消磨,随着核心人员的退出而渐渐消亡。
寻求持续发展
“我们不是说通过搞这个获得什么经济的利益,其实就是本身对这个东西感兴趣,不需回报,不想出名。”话虽如此,但在一场场放映背后,依旧暗藏着许多困境,由于是公益性质的民间团体,想要解决并不是易事。记者在采访律师后了解到,只有那些取得了电影放映许可证的社团,才能在放映时收取门票作为持续发展的手段,没有许可证的团体如果有任何盈利性放映行为,就涉嫌非法。
此外,对民间电影放映团体而言,有些底线是万万触碰不得的。电影公社的成员告诉记者,找上门的独立影片往往都是比较另类的,甚至还是很地下的,所以不能放,会连累场地方。“碰到这样的独立影片我们都不会纳入片单。”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刘海波表示,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这些民间电影放映团体最大的宽容和帮助,“他们的存在是调和这个城市商业电影氛围的有效手段。”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