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现实,既是镜像,又非镜像。电影有客观表现现实记录时代的功能吗?有。电影有表现现实记录时代的义务吗?没有。
《少女哪吒》最合我心的地方还不在于残酷青春,而在于形式美学。镜头如教科书般精准,那么多镜头的隐喻克制而直接,就好像棋逢对手,又好像遇到了知音,你非常清楚导演要表达的是什么。
人是可以看见自己的,少女李小路从成年李小路的身边冲过,进入自己的视线,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
当王晓冰在河堤上向李丹阳表白时,李小路和徐杰正在涉险偷一支猎枪(请注意:危险),平行拍摄,两种战战兢兢的危险,互为隐喻。当王晓冰牵李丹阳的手时,枪响,你可以想象李丹阳内心如雷声轰鸣,那种对少女的喜爱和年龄身份差异的自警在一秒钟之内互相杀戮决出胜负,最终,理智战胜情感。
开场时李小路对王晓冰说了一个秘密,她说她刚放了一匹马,而当她们走到她放马的地方,什么也没看见。当时我想到了《都灵之马》,我就猜,会出现一匹白马,果然,他居然藏到了最后,让白马超现实的出现,让整个故事,成为一个叙事的圆圈。
绿妖的小说中没有提黄梅戏这档子事,但我一看黄梅戏出来真是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你看他用的都是什么戏,《天仙配》《牛郎织女》和《女驸马》统统暗指情感与婚姻。母亲爱唱黄梅戏,代表了乡土,父亲爱听西洋古典音乐,注定了与黄梅戏格格不入,注定了要与黄梅戏分道扬镳,投入那个能弹奏肖邦的女子的怀抱。
……
那么给差评的观众,我相信他们都是善良的人,这一点让我欣慰。但如果你们抛弃了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契约关系,那么你们当《哈姆雷特》来看不好吗?看一个毒害丈夫的母亲对儿子无条件的爱,看一个鬼魂的冤苦,看儿子的一意孤行给这个家庭造成的无尽的创伤。
青少年哪吒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所以我们家庭伦理的秩序才得以延续,但这样影片的存在其实是在提醒作为父母或者孩子的我们,不要这些束缚我们的藩篱和隔阂,或者,大胆地走出去,寻找自我。
有人为蔡明亮《青少年哪吒》写下的这句话是现实中的我们真正的困境:“我们要去哪里?亲爱的,我们哪里也去不了。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会是我们哪儿也去不了。”
如果爱是痛苦的泥沼,让我们一起逃。不管这是不是,另一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