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转型过渡期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价值混乱,贫富悬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离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种社会层面和人际间的混乱,也让人们活得有点辛苦:表里不一,表情凝重。
有一个流行词“腹黑”,是对“口蜜腹剑”“两面三刀”最生动的阐述。
中国社会盛行的“人的学问”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人性扭曲,是“厚黑学”的具体体现。这样的艰苦生存状态,让每个人都为生活和前途担忧,为人生担忧,而不敢流露出自己的真实状态,更无法做到自然、真实、自在。
“腹黑”这个词源自日本动漫轻小说界,望文生义即知其意,很容易明白。一看就能想象,一个表面看起来温和、客气甚至礼貌过头的眼镜哥站在你面前。你看着他的面孔,却不知道他肚子里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腹内是黑是白。这种感觉让人不安,也让人际交往很“心累”。“眼镜哥”可能穿着很注意很得体,看起来知书达理,但是你总觉得忐忑不安,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知道他会不会表面一套背地里又一套,不知道他会不会背后捅刀子。他口头虽然喏喏连声,举止虽然彬彬有礼,但他内心深处真正想的,可能跟他表现出来的有天壤之别,这就是——“腹黑”。
“腹黑”这个词进入汉语词汇流中,不断地被使用,被阐释,被转义,而形成了一个中国式表达,更准确地体现了“口是心非”的含义。这种外来词被内化的情形,在各种开放性的语言体系中都存在,例如一些中式词语也进入英文,成为英语表达的一部分。
“腹黑”听起来有些“雅化”意味,并因“雅化”而产生反讽效果。中学生们会自如地运用这些流行词,甚至称自己很“腹黑”。这样,“腹黑”就不仅有贬义,也包含了自我嘲讽在内。这样的自嘲运用,让中学生的表达在接近成年人语境时,保持了一种适当的距离。
很多流行词都包含着自嘲和反讽,通过这样的运用,达到了表达上的新效果。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种新汉语现象,在很多严肃场合,自嘲和反讽会有更好的感染效果。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同一社会现象,人们在观念上有很大差异,情感归宿感也各有不同,甚至有令人瞠目的大分歧。这种分歧一旦超过某个界线,就可能造成社会的陌生化情感。
在正常的社会形态下,也存在有各种各样的意见,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分歧,但是这种不同意见和分歧是在一个更高的框架下共存的。人们应该养成在社会差异及观念不同中理性探讨问题的习惯。公开、理性地探讨问题,这种习惯如果能养成,对社会道德优质化会有良好的提升效果。一个良性而有序的社会,是信用良好、道德优质的社会。这样,我们的社会就可以通过各种合理规则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非法律问题,而不必所有事情都甩给法律或者其他部门和机构。我们自己所处的社会,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步自洁。这就如同一个环境良好的湿地生态,具有良好的自洁功能。
但目前我们的社会还存在一定的价值混乱现象,甚至有教授提出了“社会溃败”和“阶层固化”的社会命题。且不去探讨“溃败”结论有没有足够合理性,“阶层固化”问题是不是严重到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程度。但是这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会真实地影响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