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刚刚在上海展览中心闭幕不久,作为我国首个国际建筑遗产保护博览会,它的诞生意味着建筑遗产保护在我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而最近,一位比利时人在北京修复智珠寺的故事,正切合了首届“遗产保护”博览会的主题:“砖石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教给我们的好多“修旧如旧”的新知识。随着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各地对古建筑的关注热情越发高涨,但究竟怎样对待古建筑,怎样更新我们的城市?
2007年的一天,一位在华工作的比利时人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胡同里瞎转,他在一片民房里发现了破败已久的智珠寺,“断垣残壁在夕阳的余晖里,散发着一种动人心魄的绝望之美”,这个比利时人的名字叫温守诺(Juan van Wassenhove),那一刻他决心复活这座古庙。
智珠寺有着辉煌的前世。智珠寺坐北朝南,从山门殿至后殿共五层殿宇。山门外有大门及红围墙。山门三间,大式硬山筒瓦大脊,门楣有石额“敕建智珠寺”。雕梁画栋、重檐攒尖是这座皇家寺庙的本来特色。
这片古雅的建筑群保留了600多年的历史记忆。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伴随着皇宫的修建,朱棣选址宫殿东北角和景山东沿创建皇家御用印经厂,印刻汉文和梵文经文典籍。巅峰时,曾有60至80位秀才与大约860名僧人共同在印经厂内工作。
康熙五十一年(1712)时,“奏请命名嵩祝寺”。北京的原御用印经厂被选为建造三座重要寺庙的地址,这三座寺庙自东向西排成一线,分别为智珠寺、法渊寺和嵩祝寺,形成了一组较大规模的佛教寺院群。“智珠寺”三字为乾隆题写。康乾盛世之时,智珠寺和相邻的嵩祝寺、法源寺,成为北京城内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圣地,地位曾在雍和宫之上。
1949年后,北京的3000座寺庙大多转变为民用,智珠寺也一样。1950年代,嵩祝寺及智珠寺、法渊寺停止宗教活动,嵩祝寺成了北京市盲人橡胶厂的厂房,之后嵩祝寺的天王殿、钟鼓楼被拆除,建成了生产车间,法渊寺全部被拆,建成了组装车间。1991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同牡丹集团合并,三大寺被牡丹集团的下属单位开发为“牡丹园公寓”,但该地产变成高层烂尾楼,致使嵩祝寺的现存建筑长期处于阴影之下。如今,嵩祝寺的中路南侧及东路南侧建筑均无存,中路主要建筑仅余正殿、宝座殿、藏经楼。
三大寺虽不伶仃却飘零,直到比利时人发现了它残破凄清的美。
在温守诺的保护下,2011年,智珠寺修缮阶段性竣工并通过北京市文物局验收。2012年,该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物保护工程年度范例奖。联合国的颁奖评语说:“修缮前,院内古建破败不堪,湮没在与其格格不入的新建筑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由私人部门发起的浩大工程始终坚持尊重古建本身各方面的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参与其中的工匠和画师以其专业技能高质量地完成了对180块木制彩绘天花板的修复工作。”
如今,已经变为商业文化建筑的智珠寺引得驴友纷纷前来。“在这里,历史是触手可及的存在:一扇难以承担挡风遮雨功能的木门,说不定就诞生于 600 年前;脚下一块裂开的灰砖,可能就是乾隆年间留下的;数百年前的梵文画板与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共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招待所沙发和价值不菲的当代艺术并置,“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徜徉在古寺院子里,耳边传来的言语中西杂陈,仿佛时空在穿越。”“夏夜,着正装,举酒杯,皮鞋踢踏地踩在石板上,真不知古今中西了。”博客里、微信里,大家晒着、传颂着智珠寺里的奇妙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