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止堂中国字砖馆藏有一块六朝古砖,砖文曰:“王综所作登山清明”,此砖出土于浙江湖州德清洛舍镇,按砖的门类划分,这类砖应叫“记事砖”。“王综所作”是物勒工名,不难理解,有意思是“登山清明”应作何解释?
一种解释是清明节登山祭扫,这是比较好理解的,那么是否还存在另外解释的可能?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这里的清明显然是指秋季气象,天高气爽,清澈明朗,这说明清明两字也可用来描写秋色,如果是这样,那“登山清明”就有秋天登高,清澈明朗之意了。因此这块“登山清明”砖,实际上有可能要表达重阳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登山,清净纯洁、明慧清透,此乃大清明也。金秋登山充分体验的是“有氧运动”,在呼吸吐纳的过程中充分排除浊气、散出寒湿,吸纳清新植被产出的氧气、强壮体魄。这也是古人重阳登高秋游的意义所在。秋寒新至、人将长时隐居,适逢天高气爽,在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年九月九这一双阳的日子登高游览更多的是具有仪式意义上的游玩。我们知道,中国农历九月初九日,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三节,并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遵言,全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现在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在明代,九月九日重阳日皇帝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而清代至今,重阳节登高望远,登山秋游等习俗依旧盛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的感怀名作,端详明止堂所藏的这块“王综所作登山清明”砖,不禁感慨万千,莫非王维,王综同一宗族,莫非就在王维之前数百年的王综每逢九九重阳,早已践行其“登山清明”的秋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