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多
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成立于1926年,那些同时代的现代舞团,现在基本上就只剩下它还能保证正常运转,每年都有演出季献给观众。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黄豆豆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很多现代舞团在掌门人去世不久,就无法延续下去了。可见,玛莎·葛兰姆舞团能坚持至今实属不易,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要归功于创建人玛莎的作品。
众所周知,“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直到去世前3天还在坚持创作,因而作品数量众多。180多部现代舞蹈作品,保证了舞团在不同时代都能找到不同的作品来献给观众。在昨天上演的舞剧上篇中,《深沉的乐曲》和《编年史》都是玛莎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经典作品,悲剧气氛贯穿舞蹈编排的始终。《深沉的乐曲》中,舞者在板凳的桎梏下像是在苦痛地呼喊,体现了玛莎对于人类互相残杀的恐惧。《编年史》的音乐里,小军鼓令观众感受到紧张的氛围,所有女性舞者干净利落、一步一停的动作,呈现出了一种大局势下的坚强和奋起。
东方元素强
在纽约舞蹈圈,许多新晋舞者都会受到玛莎现代舞体系的吸引,进入舞团学习。在黄豆豆看来,玛莎留下的现代舞训练体系,也是舞团至今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玛莎这一支派别对东方舞蹈的认同感。
黄豆豆介绍说,当初自己在纽约留学时,曾看到过玛莎留下的很多舞蹈服装和头饰,都具有强烈的东方质感。长期和玛莎合作的当代美术家来自日本,舞台设计师李名觉则是著名华裔舞美。玛莎的编舞中带着很多东方艺术家给予她的艺术灵感,例如当日的压轴大戏《春之祭》的灵感就来自于亚洲的萨满教,巫师原始的身体表达,以及少女祭品和群舞组合所展现的复杂而清晰的几何图案,都充满了东方元素。舞蹈从平静中透露出不安气氛,富于戏剧性的创新、暴力的故事和活力的肢体动作,浓缩地展现在这部精品之作中,这也是玛莎人生最后几个作品之一。
不断有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玛莎·葛兰姆是一个“老资格”的舞团,但他们从不固步自封,这从第三个节目《悲怆变奏曲》中就可见一斑。《悲怆变奏曲》最初为9·11事件而作,作品以玛莎·葛兰姆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影像开篇。玛莎的舞蹈是对人们在当时生活状态下的一种表达,基于观赏者不同的生活理解和认知,会有不同感受。创排时,舞团邀约了很多新锐编舞家,每位编舞都观看了玛莎的这部作品影像,然后即兴创作舞蹈小品。
这些编舞家的思考与表达,使《悲怆》的主题有了新的呈现,观众从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生命力。原作刺激了新的编舞,让他们站在作品的原有基础上往新的高度发展,也让现代舞有了新鲜血液以及新的发展方向。坚持传承多年的风格,不忘新的艺术追求,这是欣赏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作品的美妙之处。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