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佳士得不久前以940万元落槌的毕加索十九件银盘,据说是由中国藏家竞得。对于这套银盘的价值市场人士有不同看法,一时令不少买家对收藏西洋艺术品感到难以做出精准的判断。由此更凸显出目前我们艺术品市场需要“国际能见度”。
这套银盘是由毕加索构思、由弗朗索瓦及皮埃尔·雨果制作,共20版、两个艺术家副本及版权副本,因而虽然国内也曾出现过毕加索银盘,但究竟属于哪个版本以及其真正的市场价值,一直没有很好的判断,因而此次虽然是全场最高价成交,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并不是海外藏家购得,或许我们的藏家对于这类海外名家的作品,还需要更多的认识。
应该说,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同样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而,这就决定了市场竞争手段的多样性、多元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艺术品虽然可能会拥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特点,但放在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变化的规律。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已不用“我是中国艺术家”来设定自己的身份,而定位自己是“世界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的藏家来说,同样应该将自己定位于“世界的藏家”。
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常常说的是要掌握全球艺术品市场的“话语权”,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却是“国际能见度”。所谓“国际能见度”并不一定是指要收藏国外的艺术品,而是要关注在海外市场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趋势和表现。综观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近年来的萎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经过了这几年内部自我膨胀的影响下,许多艺术品的价格已经大大超越了其价值。中国藏家即使只收藏中国艺术品,也必须了解国际艺术市场动态,要有国际视野。
西方对于中国艺术品的关注,从早期的造像到现在的当代水墨,其实都没有间断过。相比之下,国内市场对于这些研究成果的关注,反而显得略有不足。事实上,无论是早期的方闻、顾洛阜,还是当代的乌里·希克、尤伦斯,他们的收藏理念以及购藏趋势,都影响了西方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方向,并进而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因而,当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交易额逐渐开始引领全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通过提升“国际能见度”,来更好地把握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