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现在是个敏感词。家长千方百计择校,有关部门想方设法不让择校。
其实,古今中外都有择校。学校像人一样,不可能千篇一律。人各有貌,校各有性,把所有的学校都办成一个标准,是永不可能的。学校有差异,是客观事实,为什么择校才是问题的症结。
我上一年级时,爸选了50米外的国立民治小学。半年后我稍大一点,转学到100米外的圣心小学。读四年级时,家搬到虹口,爸选的是我家对面的澄衷小学,他小学择校标准是不用过马路,安全。我们老家的村小都是袖珍校,在田埂上跑步是常事。三里路外有庄市中心校,再远有中兴学堂,条件都非常好。“中兴”是浙东名校,但大多数孩子在村小上学,没人觉得读“中兴”有什么了不起。相反,“中兴”就近招生困难,后来设了住读,便于四乡招生。当时没有就近入学这种讲法,但家长择校首选是路近。
除了方便,当然还有别的择校理由。邻居两女孩读五中心小学,家长说此校操场大,女孩可有地方跳橡皮筋。弄堂里的男孩大多在我们一墙之隔的“北联小学”上学,操场小得可怜,一个班级站上去就满了,上体育课只能在我们后弄堂。调皮的男孩上家门口的学校,家长时时可以掌握“军情”,免得惹祸。从弄堂小学出去的孩子们,长大后照样有出息,好几个成了闯改革之海的排头兵。爸付很贵学费送我进教会学校,是学校规矩严,听说女孩会被教成淑女。选“澄衷”,因为是老乡办的,知根知底,放心。
还有,就是根据家庭条件和孩子情况择校,那时中学没统考,每所中学自招,不分地段都可报名,要考试。爸选了行知中学,那时叫行知艺术学校,理由是陶行知办的,错不了。还有个原因是娘太宠我,我样样不会做,住读可得到锻炼。我至今感谢爸的选择。班上一男生品学兼优,被学校推荐免试升上海中学,谁都知道“上中”是数一数二的好学校,可他没去,因为弟妹多,要帮妈照顾家里。他在麦伦(继光)中学读了6年,后来照样考上北大。
现在看看当年的择校标准,大多合理,有的虽觉得好笑,但却不失真实。学校怎么可以有好坏?因为学校不该有坏的。只要适合,有特点,符合孩子成长需要就可以。
择校不可能绝迹,问题是究竟择什么?现在,把一些所谓的名校、好校,人为地政策倾斜,弄得巨无霸似的。听说外地有的学校学生上万,上课要用话筒。这种畸形发展,加剧了人们对名校的向往。可怜家长像热锅上的蚂蚁,从幼儿园起就为孩子择校而四处奔波!实际是教育自有规律,一个再好的学校,教师还是有差异,指望名校里个个是名师,学生人人考上清华、北大怎有可能!要平息择校风,难解的死结,其实不在家长,是把学校分成三六九等的舆论导向,还有不适宜的一些措施。
让学校自主招生,彻底放开,像以前那样,全市报名,自主考试(当然,如何考,考什么,可以探讨),合适、有名额则留,不合适、额满则去别校。至于远近、收费等等,由家长自己考虑。学校生死让市场说话,在竞争中优胜劣汰。如学校办不好,没人去,就该关门。如学校越办越好,门庭若市,允许设置门槛。即使起先会乱一阵,我看也比如今越演越烈的择校与反择校的角斗公平。试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