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
摩西会堂设计师加百利·拉宾诺维奇的侄女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眼见这幢老房子从外观到细节都被修旧如故,感动地留言:“你们尊重历史,让摩西会堂恢复原状,简洁而不奢华。我叔叔在天之灵会很高兴的!”
1933年至1941年间,上海这艘远东“诺亚方舟”接纳的3万多欧洲犹太难民中,有2万多聚居于虹口。犹太难民到摩西会堂祈祷、参与公共活动、接受教育、研习《圣经》等,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勉力维持传统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摩西会堂,对于犹太难民的精神意义、世俗意义,不言而喻。在有关纳粹大屠杀的史料中,“上海”“摩西会堂”,就像“辛德勒”“瓦伦堡”“杉原千亩”一样,早已是“拯救”“避难地”的代名词。
犹太难民陆续离开上海后,摩西会堂冷清下来,到2005年虹口区政府筹划修缮工程时,因疏于保护、随意装修,这幢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老房子已破败不堪、面目全非,周边环境更是脏乱差。
整治修缮方案,委托对优秀历史建筑有经验和资质的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做,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罗小未教授和市规划局、市房地局、市文管委的专家学者应邀评审。修缮项目组定下基调:尊重历史,修旧如故,节约成本,拒绝奢侈品。只要发现一点点历史印记,就立刻考证,在具体施工中,曾多次修改原设计方案,力求恢复其历史原貌。
讨论到整幢建筑的落水管该用什么材料,项目组负责人王鸿均说,虽然原先用什么材质已不可考,但想想1927—1928年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和历史环境,住在虹口的犹太人比较清贫,没有条件用高级别的建筑材料,黑铁皮可能与原貌更相符;黑铁皮的成本只相当于紫铜、不锈钢的5%,也便于以后的日常修缮。结果,选了质地最好的厚黑铁皮,外涂水柏油,修复了水落和落水管,用到今天还好好的。
有一个细节,感动了很多犹太朋友:虽然此次对房屋大修的目的并非恢复宗教场所,但虹口区外事办还是邀请以色列国驻上海总领事和犹太教拉比到现场,考察工程方案和实施情况,以避免与犹太教风俗产生冲撞。
2007年9月,修缮完工的摩西会堂通过了市房管局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处的验收。
区领导问:“这幢建筑是展品,还是里面的物品是展品?”王鸿均回答:“这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它承载了抗日战争时期犹太人被德国纳粹迫害逃来上海,又被日本侵略者驱赶到提篮桥地区的隔离区这段历史,更见证了当年上海人民同样遭受日寇迫害但仍然和犹太难民互相帮助、共同生活的历史。”区领导由此认为,既然建筑本身是展品,就应该扩大展馆,主体建筑不要挤满物品。
随后,区政府启动二期工程,出资动迁了后面两幢房子里的工厂和居民,修缮为第二、第三展馆。
2010年6月,作为“世博亮点工程”,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摩西会堂旧址如期向海内外公众开放。
十日谈
犹太难民与上海
大西洋咖啡馆如何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院子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