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讲述有“温度”
资深电视编导余永锦说,随着岁月流失,上海许多历史长河中的涓涓细流也流失了,我们就是要找到那些亲历者、见证者来讲述历史,重新找回这些丰富、精彩的涓涓细流。如拍摄文化广场时,摄制组发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脱胎于首演文化广场的第五届“上海之春”,上海文艺工作者功不可没。在拍摄上海交谊舞时发现,解放前都称交际舞,以后却改称交谊舞,原来这出自陈毅市长的一字之改。
历史挖掘有“厚度”
社会学家邓伟志、作家叶辛、评论家石川等都指出,上海地处中西方文化交汇点,许多近代重大事件均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是一座富矿,挖掘很有“厚度”。石川说,上海在历史上代表着中国城市生活的高度,上海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交通、影院、婚庆等历史变化都很有意思。叶辛建议从上海解放6o多年来的衣食住行等切入,好好梳理一下上海的民生故事。他指出,上海知青等历史怀旧题材也是很能打动观众的,《孽债》的片头就用了真实的历史场面,甚至打动了巴金老人。
一些专家对如何挖掘上海历史故事献计献策。邓伟志说,上海对妓女改造、老劳模杨富珍等都是很好的题材。上戏教授方方说,上海人的淘旧货、换房屋、节约领、做家具等都很有特点,但有些地方对上海人存在误读,挖掘上海故事有助于消除这些偏见。
精神沟通显“高度”
一些与会者指出,挖掘历史长河中的上海故事,要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来重新挖掘它的精神内涵,让当代观众产生心灵共鸣和精神沟通。《上海故事》作为唯一一档讲述上海历史的节目,已先后拍摄了鸳鸯楼、小菜场、小人书、电话亭、街道工厂、文化广场、崇明围垦、换房记等众多老上海题材,并在观众中激起了热烈反响。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陈琪指出,挖掘上海历史宝藏其实是在挖掘一笔精神财富,是在与今天观众进行精神沟通,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也让上海老故事重新产生了它的现实价值。
首席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