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从事娱乐报道的美国作者乔·皮亚扎最近出书披露:无论狗仔队“偷拍”的街头照,还是媒体高调曝光的婚礼,其实都是名人的有偿劳动。这一切由巨额利润驱动,涉及从八卦杂志到经纪公司的整个娱乐产业链条,而买单者正是为数众多的追星族。
“发财经”鲜为人知
以常规标准衡量明星收入已经过时。约翰尼·德普可谓好莱坞当下的“吸金冠军”,去年全年已知收入高达5000万美元,即使名列美国收入“第一梯队”的公司高管、律师和医生也难望其项背。
赚取巨额财富时,德普之类的明星至少还有一份说得过去的工作,他们演电影、出唱片或者打比赛,多少付出了劳动。然而,越来越多的名人似乎从不工作,他们泡吧、减肥、在社交网站留言……却因此收入不菲。
更有甚者,本是普通人花钱之处,却成了名人的生财之道,例如结婚生子,幸运者甚至到死还能再赚上一笔。
自从在热播真人秀《好莱坞女孩》中露脸成名后,斯潘塞·普拉特就开始靠名气吃饭。他继续一贯的坏男孩做派,却人气不减,身价扶摇直上。他的举止行为越是乖戾,越有酒吧、夜总会愿意付钱让他光顾,只要露个脸就能进账2.5万美元。还有公司出价10万美元让他发推特,八卦杂志社则拍出30万美元换取他一年内被“偷拍”的照片。
经常“大闹”公众场合的普拉特承认,自己之所以有“引人关注的异常举止”,不过是操纵媒体以图获利。出卖这种事先设计好、佯装遭偷拍的拍照机会,正是名人的隐秘生财之道。皮亚扎新书《明星公司:名人如何赚钱》披露,好莱坞上到一线明星下到在真人秀节目中露脸的小有名气者,几乎无一例外以此获利。
追星粉丝翻阅《人物》、《名流周刊》和《近距离接触周刊》等娱乐杂志,会天真地以为上面刊载的名人生活照确系狗仔队偷拍所得。实际上,大部分名人可能早就与图片社达成协议,对即将被“偷拍”的照片销售所得五五分账。只要卖出几张在杂货店购物或者与孩子采摘游的“偷拍照”,他们就可轻松入账5万多美元,相当于美国幼儿园教师一年的平均收入。
错综复杂产业链
在名人衍生经济的庞大产业中,卖照片不过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赚钱方式。为让名人的名气这一“生产资料”产生最大价值,好莱坞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条。
从明星经纪人到娱乐公司经理,从八卦杂志编辑到公关公司员工,好莱坞几乎人人都在探索新模式,好从名人的起居生活中发掘新的商业价值。
以名人婚礼为例,牵涉其中的远不止一对新人和双方亲友。名人甲是否要与名人乙结婚?该问题一旦提出,将引发双方工作团队的一系列谈判磋商:这桩婚事对甲乙二人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如何在其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同理,名人丙能否在非洲或者亚洲收养一个孩子?这样的问题照样能让好莱坞不少公司和个人忙乱好大一阵。
在名气就是生产资料的好莱坞,名人的一举一动绝非偶然。正如皮亚扎在新书中指出,所谓名人“被偷拍”的照片、有关名人的传闻,其曝光和传播时机都经过精心挑选,往往在该名人出传记、发唱片、演电影、上电视、或者推出某款香水或产品之时。
参加真人秀走红的金·卡戴珊将自己的名气用到极致。出名4年来,卡戴珊名下香水和服饰品牌已经颇具规模,她的姐妹和母亲也成功推出各自产品。今年8月,在签订婚前协议后,卡戴珊与美国篮球运动员克里斯·汉弗莱成婚,婚礼实况作为真人秀节目播出,获利约1800万美元。
结婚仅72天,卡戴珊即以“不可弥合的分歧”为理由提出离婚,当时正逢她推出新产品、新一季真人秀节目播出之前。卡戴珊的母亲詹娜也适时在媒体露面,推广新书。在媒体频频亮相的卡戴珊自称需要时间“疗伤”,却强调自己的人生不会因此“降落”。难怪有媒体评论,卡戴珊闪婚闪离,不过是为了圈钱。
百万美元婴儿照
好莱坞的激烈竞争几乎榨干靠名气赚钱的所有机会,即使刚刚出生的名人婴儿也不放过。
早在5年前,明星爱侣安吉丽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就打破先例,以高价预售两人即将出生的爱女照片。为防止狗仔队偷拍,朱莉甚至不惜长途跋涉至纳米比亚生产。
美国各家娱乐杂志的编辑们则经历了颇似毒品交易的竞拍。长期等待之后,他们被带至一个黑暗房间,在那里被示以朱莉刚刚出生的女儿夏洛的照片。然后,各家杂志社出价竞拍,照片归出价最高者所有。
据说,《国民闻讯》周刊开出1000万美元的高价,但朱莉和皮特不喜欢这家杂志的八卦做派,最终将照片卖给了出价310万美元的《人物》周刊。
自此,名人子女照片成为好莱坞热销商品,售价节节攀升。女歌星克里斯蒂娜·阿奎娜2008年生下儿子马克斯,以200万美元价格售出照片。拉丁歌后詹妮弗·罗佩茨产下一对双胞胎,以600万美元的高价刷新名人婴儿照片售价纪录。
不过这一纪录很快被朱莉和皮特再次刷新。2008年7月,朱莉在法国产下一对龙凤胎,《人物》周刊以700万美元的高价买得这对新生儿照片。
“计入国际销售版权所得,皮特和朱莉估计从照片中获利1400万美元。”皮亚扎在书中写道,“这无疑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名人照片。”
短暂“名气保鲜期”
虽然有一夜暴富的好运,名人们靠名气吃饭也不容易。由于粉丝喜好阴晴不定,今日的人气王转瞬就会被人遗忘,所谓的名人生活方式更是难以维系。
女明星林赛·洛罕的经历就是典型例子。她11岁演出电影一举成名,被认为潜力无限。20岁之前,洛罕在好莱坞星途坦荡,名气和财富唾手可得。然而,盛名之下的洛罕流连夜店、吸毒酗酒,俨然一个问题少女。皮卡扎认为,尽管洛罕依然名气不小,但其名气几乎毫无价值可言,无从获利。“因为她的举止行为自相矛盾,不招人喜欢,与她工作颇具风险,不值得尝试。”
还有不少名人虽然来钱容易,但生活奢侈,最后一无所获。在真人秀节目中出名后,斯潘塞及其女友利用名气在4年内进账1000万美元。以为这样的好运会持续不断,两人大把花钱,结果所剩无几。
皮卡扎说,这样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会买500万美元的房子,然后花50万美元用于加固安保系统,一分钱不留。他们没意识到,名气的保鲜期无比短暂,第二天自己就会不名一文。”
也有不少名人虽然名气和天分有限,却成功转型,创建可持续盈利模式。例如,凭借乡村音乐成名的歌手蒂姆·麦格劳最终成为香水产销之王;女演员瓦莱丽·贝尔蒂内利虽然演艺事业陷入低谷,但她发起的减肥运动却获得巨大商业成功。
众多名人中,皮卡扎尤其为卡戴珊的“敬业”精神所打动,“从没见过任何名人如此勤奋维护自身品牌价值”。她说,虽然收入不菲,但卡戴珊一家精打细算,“他们做预算,为新项目融资,不会过度消费,而且每年都将部分收入捐赠给慈善事业”。
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