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干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亚中心主任):2011年印度外交空前活跃,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地区,令外界有诸多质疑,更对中印关系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周边以亚太地区为重,这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最活跃地区,全球战略重心有向此转移的趋势,这理所当然引起地区内外大国的关注。但印度既不是亚太国家,在本地区也无重大利益需要捍卫,何以要表现出如此强烈兴趣?例如印度外长借访问越南之际宣布印度石油公司将与越南合作参与南海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并声称这是符合国际法的行动,即使中国已经声明希望第三方不要涉足有主权和权益争端的地域。同时,印度海军已连续与越南、日本、美国等在本地区开展联合军演。
上述争端成为2011年中印关系中的热点不是偶然的。长期以来印度奉行积极拓展国际空间、努力提升国际地位的政策,希望早日以大国姿态出现在国际体系中。这种愿望当然没错,问题是印度打算如何做?从印度近年实践看,颇多失当之处,在南海的行为只是其中一例。印度如果以为将中国视为对手有利于其成长,这个错误就可能继续放大。
从长远来看,中印关系向好的概率很高,因为这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多有类似诉求,地位类同性也很强。但又不得不承认,在目前特定条件下,两国间发生各种状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需要双方对彼此利益和战略都有清醒认识。两国之所以在2005年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是基于未来战略的一个慎重思考,如果因为现实中存在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或出现某些新问题,就反其道而行之,实现愿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这不符合两国基本利益,也不是两国人民愿意看到的。
2011年中印关系既有“金砖国家”三亚峰会与德班气候大会的合作亮点,也有南海和西太平洋的阴影,这其实都和新兴大国有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分析家对中印发展潜力都一致看好,相信中印也一定有智慧展望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