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室主任):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已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过去,第一个10年是互相了解和认识的阶段。中国和东盟在冷战时期互不往来,保持距离,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双方开始走近,建立对话关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双方关系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东盟没能采取有效措施,暴露了自身的不足,而中国积极和负责任地帮助东盟成员国渡过难关,显示了中国的诚意和友善,使东盟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第一个10年的互相了解和认识,为第二个10年双方关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个10年是双方关系突飞猛进的阶段,双方通过“东盟+中国”合作机制进行了全方位和宽领域的合作。政治上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参加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经济上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安全上发表了《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美国全神贯注于反恐,日本在地区的影响日渐式微,俄罗斯仍在竭力摆脱苏联解体的负面影响,印度崛起还在萌芽之中,由此突出了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与东盟关系现在进入了第三个10年,展望未来存在很多挑战:
一、地区力量多元化发展,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金砖国家”印度和俄罗斯崛起,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印尼等中等国家意图扮演更大角色,使得东盟有更多平衡空间。
二、中国与东盟关系在经历了第二个10年的全面和快速发展之后,需要新的推动力。与此同时,受外部因素影响,东盟对中国的疑虑仍然存在,尤其表现在南海问题上。
问:中国与东盟关系要进一步发展,双方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马:在纪念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0周年之际,双方应致力于将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睦邻友好,互利共赢。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均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共同的要务,通过“东盟+中国”及东亚其他合作机制,提升双方合作的层次,扩大双方合作的内容及领域。
第二,增加互信,消除疑虑。中国对东盟发展壮大自身的一系列举措始终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然而东盟将中国视为身边的“巨人”,特别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幅度上升,使东盟心存疑虑。这就需要中国和东盟共同努力,增信释疑。
第三,相互协调,互相支持。对于重大的地区和国际问题,特别是当前全球性议题,中国和东盟应当加强协商,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以及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
第四,保持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维护中国与东盟关系大局。虽然中国和东盟一些成员国在南海问题上存在争端,但不应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因为双方还存在更加重要的共同利益。今年7月,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致通过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为推进南海务实合作铺平了道路。在11月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宣布中国将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与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正与东盟国家加紧协调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一系列项目。
问:今年各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令人瞩目,中国为平息争端、稳定局势作出了哪些努力?
沈丁立:今年8月31日,中国新华社发表文章,阐明在南海问题上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南海诸岛以及周围水域,明确规定了中国在南海地区核心利益的地理范围。
中国这一宣布不仅符合国际法,也符合历史事实,有利环南海国家的海洋利用和合作,因此具有多赢性。今年6月,中美外交高官举行两国首轮亚太事务磋商,其间交换过对此问题的看法,中国就上述认知知会美国。可以推断,各国在南海非中国核心利益水域内自然有航行自由,这对中美合作稳定南海局势是个积极信号。
中国从未公开宣示过整个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但在2010年西方浮现关于中国声称“南海是中国核心利益”的传言时,中国并未即刻正式否认。到了今年,中国政府对南海属于中国核心利益的具体部分作出了较为清晰且合理的界定,这对澄清中国南海核心利益的具体内涵有重大意义。中国只可能以一切手段保卫核心利益,而不会妨碍各国在南海地区中国非核心利益区域的航行自由。
在2011年,中国为稳定南海局势作出了一系列积极努力。7月下旬,中国与东盟国家外长通过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指导方针。8月下旬,在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期间,新华社发表了上述关于中国在南海核心利益的具体化表述。9月上旬,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访华,双方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承诺就北部湾海区争议采取双边谈判予以和平解决。11月中旬,温家宝总理与美国奥巴马总统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会晤,温总理就南海问题全面阐述了中国的立场。
但与此同时,南海问题还在国际化中。6月27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指责中国军舰在南海领土争端中使用武力,遭到中国外交部驳斥,因为这“无视事实,混淆是非”。美国还敦促东盟紧急确定南海行为准则,这有可能成为2012年中国与东盟外交中的争议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