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封信 】
“我是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妻儿身体都不好,一家四口月收入1505元,蜗居在狭小的老房子里,买房子的事想也不敢想。感谢阳光拆迁,让我们一家人住上了新房子,又大又宽敞……”
——摘自老万2006年的信
80岁的老万原本住在东外老街,同住的有妻儿和孙女。老万儿时跌伤左腿膝盖,12岁左腿截肢,17岁那年到上海做钟表匠学徒,大半生以此为业。因年纪大了,老万患上严重的肺气肿,老伴也疾病缠身,常年药不离口。一家四口挤在逼仄的老房子里,一下雨就漏水,房子一角还曾坍塌。2006年,老万家迎来拆迁,住进了100平方米的公寓房。面对政府的拆迁和安置,一家人激动不已。正是那一年,他萌发了写感谢信的念头。
【 第二封信 】
“……2010年,孙女考上大学,狂喜之余,学费问题又让一家人犯了难。中山街道和东外居委会十分同情我们的处境,上门慰问送来3000元助学金,对我们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摘自老万2010年的信
老万说,这些年来一家四口得到街道和居委会的极大关怀,虽然日子还是有些紧巴巴,但对比当年,老万已经很知足。他说,孙女2010年考入南京一所大学,并被纳为街道助学对象,每年获得3000元学费资助。“这笔钱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现在就指望孙女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老万说,孙女也很懂事,在学校勤工俭学赚生活费。
【 第三封信 】
“……我要特别赞扬我们东外居委会的干部,哪里有困难他们就会出现在哪里。我代表全家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我要鼓励孩子回报社会。”
——摘自老万2011年的信
老万说,知道他们家困难,社区干部总是想办法帮助他们。小区装天然气,居民区党支部书记薛喆英特意把他家的困境告诉燃气公司,免去了300元材料费。
去年刚入冬,孙女高兴地打电话给姑姑:“你寄给我的新衣服收到啦!”弄得姑姑一头雾水。原来,薛喆英整理了一些衣服,悄悄以老万女儿的名义寄到了南京。“很多新衣服还带着吊牌呢。”老万说,当孙女穿着薛喆英送的羽绒服回家过年时,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是她的第一件羽绒服,很暖……”
通讯员 许萍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