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钟生死营救
2011年12月31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机化081班学生王新刚和同学在鸟巢附近的湖上滑冰,突然听到有人呼救,只见一位妇女无助地站在湖面上,不停地喊着儿子的名字,王新刚马上意识到:有人落水了!年轻的妈妈已吓得不知所措,王新刚四处探寻,却什么也没有看到。
必须尽快找到孩子!王新刚一边想着,一边仔细搜索。突然,水面上一个蓝色书包引起了他的注意。书包下面就是孩子,王新刚伸出手想把他拉上来,可是距离太远,根本无法接触到书包,眼见书包慢慢向前漂去,王新刚索性跳了下去,挣扎着向前摸去。刺骨的寒风,冰冷的湖水,几次要抓“蓝书包”都被自己身体移动激起的水波冲散。时间就是生命!想起这句话,他不知从哪来的力量,再次加快速度,终于抓住了书包,把孩子托出了水面。此时,落水的小欣霖已经冻得脸色发紫、身体僵硬,没有了呼吸……
必须赶快抢救!王新刚把欣霖放在冰面上,就地给他做心肺复苏,按压了20多下后,欣霖开始吐水,王新刚赶紧把自己的羽绒服脱下来盖在欣霖身上,开始给他做人工呼吸,8分钟后,欣霖的面色逐渐变红了。王新刚和欣霖的妈妈抱着孩子一起打车前往医院抢救。
“不会留下后遗症”
晚上7点半,小欣霖开始有了呼吸。一直守候在病房外面的王新刚和欣霖家人松了一口气。此时,距离欣霖落水已经过去了3个多小时。
一星期的康复治疗后,2012年1月7日上午,解放军306医院为小欣霖做了智力测试,结果显示,小欣霖恢复得非常好,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回归到正常水平。医生告诉杨勇,这是该院救治溺水儿童案例中,效果非常好的一次,“孩子以后不会留下后遗症。”这和王新刚一开始所做的8分钟施救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这黄金8分钟急救,为抢救小欣霖赢得了生命和身体的健全。
“学校、学院培养了我”
近年来,中国农大工学院党委始终把加强大学生消防安全、医疗急救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院专门聘请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副主任医师、该校校医院副院长张晓萍为全体本科生开展医疗急救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大学生遇到突发情况急救自救技能。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宋正河说:“在国外,急救知识在广大市民中非常普及。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专门培训。目前我国急救安全教育的普及率还不高,2010年全国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只有1%,在群众尤其是大学生中开展自救互救等应急安全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我们就是想通过一系列急救知识、消防安全、紧急逃生的普及教育,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伤害发生时所造成的生命损失。”
1月5日,孩子的家长送来了锦旗和5000元酬谢金,王新刚说:“锦旗可以让学院收下,因为是学校、学院培养了我。”他把钱退给了家长。
光明日报 (宋晓梦 欧阳永志)
点击随想
2012年的新年,小欣霖很幸运,而救起这名溺水儿童的大学生王新刚无疑过得很有意义。小欣霖的幸运在于他不仅被救而且不会留下后遗症,王新刚的新年意义则在于他不仅出手助人而且在此过程中体现了自己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当之无愧的高素质。
对于读者来说,这则善举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见义勇为,更在于年轻人临危不乱、学以致用的理性。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育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为王新刚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出他这种理性精神的所有相关因素赞一个。愿每一位读到这则报道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能据此自省:我的、我们的孩子,我们是首先培养他具备做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包括自救互救)呢,还是两眼只盯成绩单,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一代?
——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