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2008年以来年年进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全市已设立444处。主要服务社区老年人,吸引周边企事业单位员工和在校学生等顾客,又有“社区食堂”之称。食堂价位怎样?口味如何?带着这些问号,记者前天走进一家老年人助餐服务点。
哪怕同一个蔬菜,也分开炒
浦东新区上钢新村社区食堂醒目处,贴着3份午餐菜单——A、B两款“老年套餐”,单价7元,供60岁以上社区居民选购,其他人可买一款“社会套餐”,单价8元。“对负责运营的餐饮企业来说,每套午餐都卖8元,‘老年套餐’便宜1元,差额由街道补给企业。”上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马眉飞说。
她所在的服务中心是一家社会组织,受街道委托,负责食堂日常监管。每逢月末,餐饮企业会拿出一份详细菜单,供服务中心筛选。马眉飞介绍,菜单每月调整,“淘汰哪些菜品,社区居民讲了算。”每顿午餐,确保一大荤、一小荤、两素,加一碗汤。天天翻花样,一周内很少重复。
社区食堂确实便宜,但好吃吗?怎么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采访当天,“社会套餐”的大荤是炸猪排,“老年套餐”则是口感酥软的剁椒鱼块或肉圆,差异明显。哪怕同一个蔬菜,也得分开炒。“‘老年套餐’要焖焖烂,卖相差点没关系,年轻人相反。”
煮饭也要区别对待。年龄不同,对米饭需求迥异。“老年人欢喜吃烂饭,而且饭量大。我们食堂供应米饭,一般都不限量。”徐月芳笑言,可能是因为许多年轻人都在减肥。
“企业拥有自己的原料基地,进货渠道畅通,可保障食材质量,降低成本。”马眉飞说,“所有菜配送到社区食堂时都是半成品,事先已完成集中清洗和初加工。”她解释,如素鸡、大排或狮子头,油炸时会产生较大油烟,影响周边环境。“这也解决了食堂附近居民原本最担心的问题。”
居民实惠多,企业压力就大
近年来物价飞涨,社区食堂的菜价却始终保持稳定。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培红回忆,2008年底开业时,每套午餐定价6元,3年只涨过两次价,每次涨幅0.5元。
“老夫妻两个人,一顿午饭花14元,能吃到四菜一汤。”马眉飞介绍,如在家下厨,辛辛苦苦买汏烧,吃不到这么多品种,饭后还得洗碗;如果图方便,请钟点工,按一般市场行情,每小时付费15元,菜钱自己掏,菜价还老是涨。“一些老人精打细算,夫妻俩中午买3份套餐,剩一半打包。只需21元,午餐连晚餐一并解决了。”
社区居民得到实惠越多,餐饮企业承受压力越大。店长徐月芳来自食无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是上钢新村社区食堂的元老。她透露,“食无忧”在上海共经营9家社区食堂,“本店属于微利,还有好几家都亏本经营,只能靠政府补贴维持。”
食堂位于社区中心地段,原址用于街道办公,改造、装修等前期投入,都由政府埋单。为调动企业积极性,开张以来,街道免收房租。虽省下大笔开销,但其他成本还是不少。
“水电费,公司和街道协商,分别负责厨房和店堂,月开销3000多元;燃气费由我们单独承担,每月支出五六千元;12个员工的人力成本也不低。”徐月芳坦言,保本压力不小。尤其是燃气费,每立方米3.6元,以“非居民用户”计算。“我们也是为民办实事,最好能享受民用燃气政策。”她解释,如按每立方米2.4元的民用燃气价计算,每月可节约近2000元燃气费。“这是街道和企业的共同呼声。”张培红说,成本降低后,企业的积极性也会更大。
客流暴跌,想方设法“拉客”
与营业额直接相关的,是客流量。只有当顾客达到一定数量时,企业才可保本,食堂才能正常运营下去。“单靠政府补贴,会走入恶性循环。”
张培红回忆说,2008年12月8日,上钢新村社区食堂开张首日,顾客盈门。附近许多居民都跑来凑热闹,想看看这个便宜食堂长啥模样。当天中午,座位全部爆满。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客流量暴跌七八成,只剩20来个回头客。
上海有众多老龄化社区,上钢新村是其中之一。“全街道有近3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接近户籍人口的30%。照理说潜在顾客很多,为什么不愿来呢?”张培红分析,“我们要多想点办法,满足老年人需求,吸引他们来。”
正餐时间外,食堂成了社区老年人固定活动点。免费培训戏曲、雕花,高温天送绿豆汤,中秋节尝月饼,元宵节吃汤圆,春节前送春联。前天上午,老年交友组织“老来客会馆”的成员们来到食堂,玩“套圈”,赛“钓鱼”。“大家聊完天,做完游戏,正好顺便在食堂吃饭。”马眉飞笑着说。
上钢新村街道辖区面积7.54平方公里,尽管食堂地处中心,但许多居民还是觉得太远。于是,4家“分店”陆续开出。“4个助餐点接受中心食堂统一配送,平均容纳五六十人堂吃,方便更多居民就近用餐。”张培红介绍,每天中午总销售量约400客。“今年计划新辟5个助餐点,并推出商务套餐等新品。”
一些老人行动不便,食堂还提供上门服务,每天送餐近300客,开拓了客源。2009年夏天,食堂运营渐入正轨,增设“社会套餐”。社区干部、企业白领、建筑工人,都是常客。这部分客流日趋稳定,现已接近总数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