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红分析,社区食堂一直都是为老助餐项目。尽管大多增加社会助餐,但主要还是为老年人服务。2008年初,上钢新村街道曾对5000名社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将“社区就餐服务”列为第一需求。“这里的‘需求’不包括早餐,我和许多老人聊过,他们对早饭没啥要求,习惯在家吃泡饭咸菜。”
另一方面,如果主要面向上班族卖早点,客流量也不见得多。张培红解释,社区食堂一般都设在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居民区,不靠近马路,也不是上班族早晨的必经之地。恐怕不会有多少人赶着去上班前,还专门跑到社区食堂吃早饭。
这样一来,客流量得不到保证,食堂就面临亏本。张培红以晚餐服务为例。2011年初,上钢新村社区食堂开全市先河,供应晚餐。“和白天相比,晚上客人少得多,平均只有三四十人光顾。”她分析,“有些老人两顿饭一起打包,而上班族则大都在家里吃。”
晚餐客流量骤减,水电煤和人力成本却照付,结果只好亏本,靠午餐时段的微利贴补。一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目前,上钢新村只有中心食堂一家做晚市,其他4个助餐点只供应午餐。“如果都上晚班,企业亏不起。要是再供应早餐,很可能会亏得更多。”张培红坦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得利。虽说利润低,但亏本买卖谁都不愿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