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吴超正在上海道培医院无菌病房接受抗感染治疗。院方表示,治疗过程仍需大量的血小板,缓解骨髓移植后排异带来的感染、出血问题,尽力挽救他的生命。今天,东华大学又有4名同学赶到市血液中心,准备为吴超捐献血小板。
接受父亲骨髓出现排异
去年6月,吴超被确诊罹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个曾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获得硕博连读资格的优秀学生,却因为病患不得不终止他热爱的学习生活。最初,吴超每天的治疗费平均需要三四千元,最高一天要花一万多元。据医生估计整个化疗需要10万元左右,若能通过化疗,骨髓移植还需要40万元。而到现在,这笔巨额的医疗费已花费高达130余万元,对于吴超这样江苏扬中的普通农民家庭来说,早已不堪重负。
然而,对吴超和他的家庭来说,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由于骨髓配对失败,去年11月,吴超接受了来自其父亲的半相合骨髓移植,术后,他出现了膀胱炎、肺炎、输尿管积水等一系列排异症状。由于尿血,吴超每天因失血过多而需要大量的血小板来维持,但医院的血小板数量有限,需要社会力量帮助。当时,吴超的同班同学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全体动员,开始了一场“血脉相连”的爱心接力。
班长带头撸起袖管捐献
吴超的班长孙泽玉带头撸起了袖管,他告诉记者,献血小板表面上看和献血一样,但捐献过程时间比较长。献血小板时使用的是血液分离机,分离出所需要的血小板,然后将其它血液成分输还给献血者,全过程一个多小时,其间,共有1000毫升血液完成体外循环。
在第二批捐献的队伍中有一位和吴超素不相识的女生,名叫房圆,原先,她离献血小板的规定体重还相差几斤,为了帮助吴超,她瞒着大家硬是将“分量”吃了上去。献血小板时,粗大针头扎进房圆瘦弱的体内,反复三四次,她整个手臂扎针处的血管都瘪了,但她连眉头都没皱一下。房圆说,当时一想到自己的血小板能帮到吴超,便觉得什么都值得了。孙泽玉透露,还有不少同学献过了还想献,但被告知必须间隔一个月才作罢。
更多人加入捐献血小板
几天前,东华大学组织了为吴超同学捐款的活动,又有几名同学加入了捐献血小板的志愿者行列。由于同去医院的同学被查出不达标,医生告知邹先波同学可以献双份血小板,他想也没想便撸起了袖管,“我和吴超本科就在同所学校,研究生时还分到了一个寝室,既然他需要帮忙,我还顾虑什么呢?”
让吴超父母感动的还有一个人,她是吴超的辅导员陆培红,她因身体原因无法为吴超献血小板,但为了联系更好的医院、找更好的医生,保证充足的血小板备用,都不知跑了多少地方。而陆老师一口一个“我们吴超……”,俨然早已心疼地如同自己的孩子。
吴超是坚强的。“很阳光、很活泼的男生”,这是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蔡荷菲是吴超本科和研究生同学,她说,吴超得知生病的消息后,还坚强地劝爸妈放宽心,过春节时还给同学们发来了个性短信,大伙儿被他的坚强所感动。骨髓移植手术后,为了消毒灭菌,每顿饭菜都要在锅里蒸上两小时,虽然烂得难以下咽,吴超还是告诉自己要多吃两口,并且每天喝大量的水,来保持一定的体力。
爱心募捐扩展到校内外
血脉相连,同学们献出的血小板不仅为他带来生的机会,更为他带来战胜病魔的动力。即使在病中,吴超还是惦记着学习。吴妈妈就说,吴超自己从网上买来了日语学习资料,想出院后能多掌握一门语种。
吴超的故事在传开后,校园内外,一次又一次组织爱心募捐,素不相识的校友伸出了援手,上海市红十字会也送来了爱心。收到一笔笔善款的吴超父母不止一次地在病房门口泣不成声。
今天,对吴超的爱心接力还在继续。“一个多小时,1000毫升血液的体外循环,分离出的不仅是一份血小板,更是一份生命。”这是东华大学“献血小板”团队的心声和期望。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习生 郭亚云
(线索提供:东华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