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在湖南衡阳市郊小镇界牌瓷厂呆过几个月。那里的规模在当时属中等,但它确为中国瓷器外贸出口担负了重任,尤其出口西欧的成套釉下彩茶具餐具等日用瓷。界牌镇山清水秀,就地取材,瓷土矿沿山坡逐步开采,大小厂房凌乱分散在小镇各处。瓷艺工种明确而有序,我从拉坯到制模,施釉到刮坯再至绘瓷统统弄一遍,学到的还是皮毛。界牌的釉下彩工艺的成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在厂研究所里,我看到墙上一帧照片引起关注,那是时任广州军区司令的许世友将军,在视察部队归途中路过界牌,参观厂里的生产情况时的留影。坊间流传,将军特喜欢厂里生产的胜利杯,造型大方,绘上精致的釉下彩牡丹图案,逗人喜爱,美观实用。更有特色的瓷杯设计双层,保温效果明显。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界牌的人能如此用心在瓷器艺术上下功夫也难能可贵。从釉下颜料上的配制,反反复复送进高温窑里烧制,发色还原步步精细。只可惜大多用在日用瓷上作点缀图案,离真正的艺术品一步之遥。盖杯上满画釉下彩牡丹、桃花甚至荷花,效果极佳,还有人将它们绘制在大品锅上,争艳斗彩缤纷琳琅。如今人们到景德镇绘瓷,大多是以青花为主,再有所谓“釉下彩”也是改良过叫釉中彩。我只是想说真正的釉下彩工艺复杂,烧制成品率不高,一旦成功就是艺术品了,晶莹剔透清气扑面,令人爱不释手。
时过境迁,一晃三十多年过去。近年多次前往景德镇游览画瓷,看到了景德镇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阵痛彷徨,如今的再次辉煌和升腾,时代在进步。想到全国各地艺术家纷纷涌向景德镇寻求发展,界牌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小镇,是否还留有昔日的余晖?
又想到当年曾经从界牌带回许多瓷器,有自己涂鸦的,当然也有界牌工人设计师的作品,可惜的是大多送人而自己几乎没留下一件,特别是那几个胜利保温杯,温润釉下彩牡丹花姿色,老是浮现在脑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