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露天电影
郭树清
  郭树清  崇明岛是我根生土长之地。在我的童年,崇明乃是上海的“穷乡僻壤”,不用说没有电影院,几乎连娱乐场所都没有,轮到放电影、演戏都得露天观看。

  那时候,看露天电影是收费的,我家宅院便成了放映露天电影的好场所。当时这个宅院是个完整的四合院,只要把正门和边门关掉,便是一个封闭式的院子,尽管跟邻居鸡犬之声相闻,但可以老死不相往来。

  每当要放电影时,村里就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少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大家从下午三点起就早早带了小椅小凳,来到院里摆放位子,整个院内排得满满的,竹椅、木椅、布椅、藤椅,方凳、圆凳、长凳、矮凳,琳琅满目,简直可以开个“桌椅板凳博览会”,煞是好看。

  一到天黑,工作人员要清场、卖票,大人们便一个个到院外买票。有些家里小孩比较多,尽管每张票只要一角钱,如果家中有四五个小孩,也要花上四五角钱,相当于当时的两天工分钱。不少人家为了省钱逃票,有的从中午就将小孩往我们宅上熟识的人家送,让小孩躲到电影放映时再出来;有的干脆冒称是宅院人家的“亲戚”混进来。

  三番四次,不久这“公开的秘密”自然被放电影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于是对我们宅院人家也不“手下留情”了,实行“管制”。每次放电影时,对宅院人家有严格的限票规定,除宅里家人可以不买票,外来亲戚只能带2至3人,超员者也得买票。我记得有几次,为了让邻居家的几个孩子能看上免票的电影,我的父母亲把自己的名额让出,而自己躲在家里隔着窗户看电影。但这倒是符合孟子所倡导的善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尽管看电影的乐趣少了些,而与人为善的乐趣却大大增加。

  凭票在宅院里看露天电影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文革”初期,以后逐步转为免费放映,大家可随意进出宅院观看。随着电视的普及,生产队仓库和晒场都成了放电影、看电视的场所,我家宅院的露天电影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岁月流逝,弹指一挥间。如今近50年过去了,露天电影这个带有原始气息、乡土乐趣的文化产物,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真是“往事并不如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3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4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5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全国两会·要闻
   第A08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9版:消费者维权·特别报道
   第A10版:春令热线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评论
   第A13版:综合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科教卫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社会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2版:家装之窗
   第B13版:专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专版
   第B16版:3·15专刊
   第B17版:3·15专刊
   第B18版:新智
   第B19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0版:市场之窗
   第B2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家电
   第B24版:专版/幸福之门
春 花
文风杂谈(三则)
蟾 蜍
篆刻
春寒三首
露天电影
栀子花开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露天电影 2013-03-15 2 2013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