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器官中,眼可悦赏他乡之景,耳可乐听异域之乐,唯独胃,最为眷恋本乡本土。一个人自小爱吃什么,到老了还是爱吃什么。西晋张翰不爱官位爱莼鲈,成为有名的思乡掌故。郑板桥嗜好狗肉,李鸿章爱吃咸菜,鲁迅喜欢清蒸鲫鱼,包玉刚独好宁波臭冬瓜。每一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差不多都有对家乡菜的浓浓思念。所谓的乡愁、乡恋、乡情,通常包含家乡菜在内。有华侨说,胃最爱国,确然。
老上海五方杂处,中外混处,各地移民将各地饮食习惯带到上海,形成了各帮菜系汇聚一地的恢弘局面,粤、潮、闽、徽、苏、杭、甬、锡、镇、扬、京、川,加上本帮、清真,还有被习称为“大菜”的西餐,应有尽有。从岭南到燕北,从沿海到内地,无论什么地方的人来到上海,都能品尝到家乡菜。各种菜系的饭店菜馆,都有高、中、低不同档次,以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
近代上海城市重心是由南市逐渐向北移动的,饭店的分布也随此趋势而移动。大体而言,开埠前后到19世纪60年代,饭店主要分布在城厢内外。19世纪60年代以后移至广东路,19世纪80年代集中在广东路与福州路,民国初年扩展到在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四川路、法国大马路(今金陵东路),20世纪40年代后期更扩展到静安寺路(南京西路)、爱多亚路(延安中路)等处。
除了成规模的饭店、菜馆、酒店,还有散处于大街小巷的面馆、点心店、粥店、糕团店、熟食店,品类繁杂,随处可见。据统计,1930年,仅上海市政府辖区内(不包括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取得营业执照的各类饮食店就有8387家,包括饭店821家,面馆936家,点心店615家,大饼店2090家,粥店243家,冷食店586家。其时城市主体部分在租界,两租界的饮食店一定远远多于华界。所以,保守一点估计,1930年全上海饮食店至少有两万家。30年代至40年代末,上海人口由三百多万增加到五百多万,餐饮场所也随之增加了许多。1949年以后,虽然经过公私合营,不少小饭店、点心店有所归并,但大多数老饭店、名菜馆仍延续传统,久盛不衰。贺友直老先生提到的洁而精是1937年开设的著名川菜馆,小常州排骨年糕、罗春阁生煎、满庭芳臭豆腐、南阳路上的私家饭店,则都是继承传统的特色点心小店。老上海此类特色点心小店为数甚多,我曾让学生以《饭店与近代上海社会(1843-1949)》为题,做过一篇博士论文,对此有过系统研究。看过那篇论文,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上海,饮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