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观电视,正巧看到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节目,据说是集全国各地识字最多的青少年参与,融综艺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更邀请于丹、张颐武、高晓松等文化名人坐镇,吸引了不少观众,被誉为“掀起汉字风暴”。
在叹服一些少儿选手的识字量、记忆力的同时,也常感到丝丝遗憾。最多的感叹是,汉字的笔顺似乎已经不被注意。不少选手在写字时,连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基本规则也不顾。一个“土”字,竟然先写个“二”,然后再添一竖。“皱”字,先写右边“皮”,再在左边加个“刍”。“姜”字,先写下面的“女”,再在上面加个“羊”。言字旁(讠),居然先写下面,然后加个点。专家却一致判对,不加任何评点和提醒。汉字的美感,一定程度上是由笔顺来体现的,笔顺不对,就很难把字写得漂亮。如果在电视节目中对笔顺不便过于严格要求,至少也要适当提示,否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是笔顺已经不在评判的标准之中,连电视上的专家都不作要求了,今后如果学校老师再予指出,就成苛求了。
约定俗成是文字发展和规范的原则,对题干及答案的设计也要符合时代特点。如节目中要求写出熟语“打破砂锅wèn到底”(比喻对事情寻根究底)的wèn字,答案为“璺”。查辞书,璺,是指陶瓷等器具上的裂纹,谐音为“问”,今径改用“问”。可见,直接写作“问”是可以,在日常书报中也更常见,不必绕到比较冷僻的“璺”。
文化名人并非样样都懂,知识的盲点也在所难免。但是,作为以文字规范为主题的节目,嘉宾应当表现得更为严谨慎重。如在写到“拂”字时,于丹延伸开去,说到了“尘拂”,字幕上也这么标示。不知“尘拂”是何物?估计是“拂尘”之口误,指古代用来掸除尘埃和驱赶蚊蝇的一种器具。在说到“贲”字时,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念作fèn,或许是受到“愤”字的影响。其实,“贲”一般念作bēn,虎贲,古代指勇士;又念作bì,指文饰。主持人马东表现得比较大度,主动对“玫瑰”的读音说出了自己的纠结,原先读作méi guì(音贵),后又改为méi guī(音龟),现在又要求读作méigui(轻声),倒也实在。
《汉字英雄》这档电视节目意在规范文字,用意是很好的。但正人必先正己,制作应当更加仔细,尤其是对字幕的校对要用心。如说到“阳”字时,于丹指出,左耳旁,原来是个“阜”,但字幕上却把“阜”写作“腐”。解释“疆”字左半部时,于丹说是“弓步丈量土地”,字幕上竟然出现了走着“工”步。其实,如果把关更严格一点,这些差错应该是不难避免的。
在电脑代替纸笔,对字形的辨识和记忆不如过去重视的今天,传播汉字知识,传承民族文化,十分重要和及时,但既然做了,就要做到位、做规范,防止让娱乐压倒了文化,更要防止以讹传讹,误导后学。这在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电视节目中,尤其应当注意,从而让“汉字英雄”更全面一点、更完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