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指出,上海的实施方案很具操作性。42条工作举措中亮点多多,他一一数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贸易投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改善融资结构,比如优先股发行探索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了民生工程,上海保障房中期票据酝酿发行,拓宽了保障房的融资渠道;争取了更多的改革创新,比如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等。
机会挑战一起到来
上海出台的42条举措对银行业将带来哪些影响?周昆平博士认为,这为发展打开了更大空间。
第一,有利于推动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政府出资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引导作用,减少银行风险,使其更放心地为小微企业服务。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信贷收益反而高于大企业,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在情理之中。银行贷款积极性增加,争抢小企业客户的竞争会趋于激烈。
第二,有助于推动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设立更多的消费金融公司受到政策鼓励,借助于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公司可能无需设立网点。银行也可以参与投资,把消费金融这块蛋糕整体做大。
第三,探索了银行解决不良贷款的新模式。扩大银行不良贷款自主核销权,运用资产证券化可盘活存量资产,打包出售变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退出的资金可再用于支持新兴产业和“三农”,空间很大,意义深远。
第四,跨境人民币结算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推动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
第五,有助于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内容扩容。
民营银行求小重质
民间资本一直关注设立民营银行的尝试,在42条举措中有提及。周昆平博士提醒,民营银行成立之初定位要准确,扬长避短,不追逐大企业客户,不走乱铺摊子的老路。就资本金和经验而言,民营银行不应只盯着大企业。有些可能从小贷公司演变而来,更熟悉小微企业的运作模式,这是它们的优势。集约化、电子化的道路更适合民营银行,大量铺设网点,会带来高额的成本负担。国内外的大银行也逐渐把业务回撤到后台。民营银行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如果在经济运行至低谷时成立,开始时小心谨慎,当经济回暖步入高速成长期,要特别小心,以防过快扩张后留下大量的不良资产。 本报记者 谈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