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员不仅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说话应对也要有水平。在新出台的《浦东新区行政首长问责办法》中,正式将“行政首长在公共场合的言行与职务身份不相符合等行为,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社会影响”写入问责条款。
近来,颇有一些官员口不择言,频出“雷语”,屡屡挑战公众认知的底线。诸如,苏州市信访局官员:“警察不打人,那养警察干嘛?”承德市双桥区牛圈子沟镇书记史国忠:“一楼二楼别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楼。”江西宜黄县官员:“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雷语”迭出,不仅官员群体的社会形象一再受损,公众也很是受伤。那么,为什么总有一些官员不会说话,甚至以强梁霸蛮的话语暴力冒犯公众呢?
不同的官员、不同的场合,说话的技巧、水平,可能确实存在高下之分。有些人不仅敢于表达,而且善于表达;而有的人说话,就像闯进瓷器店里的蛮牛一般,说出来的话每每让公众瞠目结舌。在眼下这样一个急速变化的社会,政府工作的波及面既广,而公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法律权利意识也越来越强,官员的“语言艺术”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要谨言慎行,更要嘉言懿行。
不过,技巧之外,官员之所以“雷语”不断,关键还在于一些官员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在这些官员的思想意识中,没有真正体察民众的疾苦,感知民众的冷暖,并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看待外部世界。很多时候,其与民众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膜。
面对一个万花筒一般变幻着的当代中国,这些官员不仅不俯下身去实证研究、田野调查,从生活中来,并解释生活,反而习惯于固有的等级思维、权力意识,显得官气十足,面目可憎。其僵化之状,益显教育的必要。
具体到这些人的话语系统,则往往把与其对话的民众或媒体看做对立面,看做给其“添乱”“添麻烦”的人。只从自身利益、部门利益的角度出发,与从公共利益、民众权益角度出发,讲话的内容和效果显然大相径庭。
官员应该对民众心存敬畏,心息相通,才能有同样的语境。房价高不高,负担重不重,只要去问问城里的市民和乡间的农民,即可知晓,无论多么高远、宏大的规划设计,都不能替代民众鲜活的生活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讲,问责“雷语”,不仅仅是行政规范对官员言行的一种刚性约束,若想彻底杜绝“雷语”,净化话语的天空,恐怕还是要从踏踏实实践行群众路线入手,真正做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若能做到这点,又何“雷”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