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鸭”难消化
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的大黄鸭憨态可爱风靡全球,由艺术家韩北石创作的“先知鸭”却以烤鸭造型进行反讽。韩北石解释,这一造型不仅是对高温天气的隐喻提醒公众珍惜和爱护环境,由报纸糊成的“烤鸭皮”暗喻这个被炙烤时代一切文明、秩序、道德、梦想都面临被娱乐化和物质化的危险。
先知鸭的现身引人关注,不过,艺术家们的隐喻并没有被公众完全消化。网友们的评论始终围绕外观造型——“这盆漂浮在黄浦江上的烤鸭实在太雷人”,“那只露骨的鸭腿看着有点恶心”……
诗歌太寂寞
作为计划的组成部分,民谣演唱的环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而在“鸭腹”中进行的24小时诗歌朗诵接力受到的关注则冷清很多。从午夜到清晨,轮渡几乎没有游客乘坐,“诗人对着空气朗诵”。活动发起人、诗人陈东东介绍,王小龙、李笠、杨小滨等近40位诗人在轮渡客舱的空间里诵读诗歌,对公众的反应早有预估,大家希望形成游客与诗歌的邂逅、发生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
陈东东说:“有游客因为诗歌往返乘坐不下船,也有游客索性逃上甲板去看风景,这也反应了诗歌目前的处境是孤独的。但是这个边缘化的东西也是精英化的,是精神上的奢侈品。而人只有在某种生活状态或条件下才会安心写诗或欣赏诗歌。”
作为参与者,来自同济大学诗社的8位大学生在下午和凌晨都参与了朗诵活动。诗社第23任在任社长方李靖认为无论白天与游客互动还是凌晨与诗人们交流都很有意义。她表示,作为高校社团,也想看看诗歌在社会公众生活中是什么样的。“我们并没有希望观者如堵,但是想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群人在做这样的事,如果你愿意,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诗歌走近公众,不应功利,但诗人和大众都应作出努力。”小方说。 本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