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问北斗 技术没问题
北斗应用推广与产业化专家组专家、中国北斗车载应用产业联盟理事长尤源介绍,目前,北斗车载终端性能已可满足市场的使用需求,具备产业化推广的技术条件。
“国内GPS车载整机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技术相当成熟,将北斗导航芯片(模块)、天线、地图直接替代GPS相应核心部件,即可实现北斗终端应用。用北斗卫星为车辆导航,技术上没有问题。”
近两年来,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车载终端应用核心器件——芯片(模块)和天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北斗导航地图的普及,车载导航企业的技术储备日益完善。“国内近十家主要车载导航企业已完成‘千台’级批量生产,北斗车载导航终端产品可以说是技术可信、质量可靠、终端可用、用户可选。”尤源说。
政策不出台 价格下不来
然而,尤源补充说,受制于产品价格,北斗车载导航产品仅停留在数千台的试用阶段,与GPS导航市场每年千万数量级的使用量天差地别。“在国外卫星导航芯片企业背后,有巨大的GPS市场作后盾,能推出低成本北斗导航芯片(模块),单价3至4美元。而国内北斗导航产业尚未大批量使用,模块单价高达200元左右,不具备与国外同行竞争的实力。”
与此同时,北斗导航终端企业对国产芯片(模块)的热情正在减弱,尤源对此充满担忧。“一旦国外高性价比兼容型北斗导航芯片(模块)产业化上市,国内企业很可能蜂拥而上。这就意味着,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的推广机会在逐步消失。”他认为,如果国家不尽快出台与北斗车载导航相关的支持政策,国产芯片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借产业联盟 推广泛民用
尤源建议,充分依托国内各地区建立的北斗应用产业联盟和产业园区,大力推动北斗民用大众化应用,尽快形成百万数量级以上的年使用量,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形成北斗终端应用市场的竞争力。 他介绍说,在交通部北斗终端政策的支持下,北斗监控领域的应用有很大进展。“没有政策扶持,全靠企业的热情,很难让北斗占领GPS市场。”尤源希望,依托产业联盟,组建北斗天线、芯片(模块)、终端测试验证和方案设计的评价平台;联盟内各成员单位共同讨论解决方案,建立统一的测试方法,缩短北斗元件、组件和终端的应用推广时间。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