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震坤
杭州最美是西湖,我却流连于江洋畈的杭菜博物馆。因为作为一个游者,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真正属于旅游者的氛围。
旅游与美食,向来是一个文化的统一体。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看那里的山山水水,还要见识那里的风土人情。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多民族融合,饮食习惯千差万别,风味特色荟萃缤纷,无论你习惯不习惯,喜欢不喜欢,每一个地方传承久远的美食,都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文叙事,都是那个地方地理、历史、民俗文化积淀最生动的体现。
但是,由于中国老百姓刚刚富裕起来,旅游消费处在初级阶段,追求到此一游的多,愿意为旅游的文化内涵买单的少。于是,在黄昏的西湖边,我就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一个男女老少六七人的大家子,在白堤沿湖的天鹅绒草地上围坐着,人手一个盒饭,你推我让地吃得热火朝天;中间还堆着几个白泡沫饭盒,里面盛着鸭脖、夫妻肺片、烤肉串什么的。顶风十几米,便能闻到搅乱了西湖秋兴的一阵阵葱蒜糖醋油辣腥。更有甚者,在西湖周边的售货亭,几乎每一个都有卖糖葫芦、煮玉米的,离湖不远还有卖烤肉肠、盐酥鸡。不管走到哪里,哪怕坐在湖边的酒楼里,只要能够看到西湖,就能看到啃玉米棒子、啃冰糖葫芦、啃鸡腿的人。如果再加上几丛喧哗的人群、几处高声叫卖、一处老也不停地播放着高分贝蹩脚跑调音乐的扩音设备,苏轼诗里描述的那个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大家闺秀,瞬间被糟蹋成蓬头垢面邋遢泼辣的村妇。
而江洋畈的杭菜博物馆还丝毫没有沾染这样的俗气。这里的承办者们牢牢捧护着杭州历史人文底蕴,好像生怕失去一丝一毫似的。杭菜展示厅里,尽可能将杭州菜与杭州的历史纠葛作最客观的呈列,看不到权力的趋炎附势。那些文人菜研究之精到,局外人难以想象。据说研究者为了研究出与某个文人相关的一只菜,会将他所有文字、有关他的所有研究资料都找来读一遍,有时还嫌不足,居然还找到他的后人去当面考证。然后遍找最佳食材、调料,与厨师一起一次次试制调整,再配上最适当的器皿。找不到最适当的器皿,甚至可以自己设计绘制一套。连餐厅墙上的装饰画,都自己动手画上去,以完美呈现心中想要的效果。
如此高品位的餐饮之道,自然不是人人都能懂得,可那又怎样,就像法国的精品葡萄酒,无论品尝它的道道如何复杂,最后总能等到懂它的人!
他们也照顾普通消费者,但不会居高临下搞大杂烩,或媚俗地在风景如画的地方弄一个乱哄哄的小吃一条街,而是建了体现杭州寻常人家滋味的钱塘厨房。在非旅游旺季的闲暇时刻,不时推出惠民菜谱。看到一份今年夏天的优惠菜单,就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在四方桌边坐落定,叫几只于博物馆里看中的菜。传统卤鸭半只26元,倒笃菜烧文蛤18元,翡翠虾仁38元,干炸响铃18元,尖椒茄子16元,土烧抱腌黄鱼48元,宋嫂鱼羹28元,一块东坡肉15元,一只油墩儿2元,一只葱包烩2元,一碗葱油拌面4元,一杯橘茶3元,一杯酸梅汤3元。一歇功夫,这些菜或用白瓷盆,或用从前浙人家中常用的高足蓝花碗盛着,被端上桌。浙菜量都不大,但三百不到的价格,三口之家或者三五成年人小聚,已是绰绰有余。
此时,最衬景的是一对将筷头轻轻笃齐再开吃的老人,多一半为怀念老底子旧情的浙籍,他们点的菜,直指食仓能容之几样甬绍风味,花销俭省,相比西湖边上那是喧哗的游食(持食物边走边吃)者,他们从容的进食风度里,表露着心头的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