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若干年预告留出准备期
“根据我们对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初步学习和理解,‘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包含着多层含义。”胡晓义说,“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
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
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
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胡晓义说,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同时,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
早退不利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做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胡晓义说,“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扩大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从全国劳动力资源与老年人口的比值看,2007年为6.85:1,5年后急剧降到4.8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抚养比(缴费者与领取待遇者之间的比例)为3.03:1。据预测,2030年前后,养老保险抚养比将提高到2:1以下。
胡晓义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胡晓义介绍,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间,有65个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由60.01岁提升至61.01岁;女性由57.87岁提升至59.38岁。凡是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已实施或准备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新华社记者 徐博(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