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酝酿《海啸》
峻青的老朋友陈醇朗诵过很多峻青的作品,记忆中最让他感动的,是峻青在困境中的不放弃。“文化大革命”中,峻青在北京一个人被关多年,因为没人跟他交流,出来的时候话都不知道怎么讲了。当时,峻青被关的狱室7步见方,心脏病发时,得不到药,他怕自己静悄悄地死在黑牢里,就用走路的方式锻炼身体,竟在水泥地走出了一条斜对角的沟。“房间里寂寞得令人发狂,但他仍不忘他的创作。比方说,《海啸》是1978年在北京写的,那时他放出来时间不长,还能回忆起这么丰富的内容,写出这样的长篇小说,我觉得太令人感动了。”在视频中,峻青先生自己也提起这段往事:“在监狱里面,我没有笔,没有纸,这五年半的监狱生活,我就在酝酿《海啸》。”
曾设想出版改革
峻青先生的作品为人熟知,他对文化事业改革也颇多想法和前瞻。作家田永昌透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峻青就曾提出过,要创办一家股份制出版公司。“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中期,在先后做了许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又多次赴深圳商谈首期运营资金问题,尔后,由他亲自动笔起草了关于建立‘作家联谊出版有限公司’的设想,可惜后来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
田永昌还保存着当年峻青送他的一份“设想”,峻青写道:“出版的改革,重要的仍然是出版体制的改革,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拟同巴金、刘海粟、艾青等等文化界有国际声望的老同志一起,在深圳创办我国第一家企业化的‘作家联谊出版有限公司’。”峻青的设想是:“以社会集资的办法解决资金来源,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靠自身的活力,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使出版事业企业化,目的仍然是为了‘出好书、快出书’。”田永昌感叹说,今天来看,这个设想多么具有先见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对妻子体贴入微
峻青先生在视频中说,非常感谢作协举办的这个座谈会,但自己多年疾病缠身,很难参加社会活动。他的女儿孙丹薇在会上介绍了父亲的近况,孙丹薇说,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父亲的晚年生活,依然是读书、写作,还有绘画,这已成为他生活的主旋律。“所以,他能够做出一些成绩,和他的勤奋是分不开的。”
孙丹薇说,父亲还是一个极其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的人,是一个慈爱、有深厚感情的好父亲。“对我母亲来说,他是一个体贴入微的好丈夫。近几年我母亲几乎双目失明,因为中风,行动也不方便,我父亲便成了我母亲的保健员、卫生员、读报员、炊事员,他对我母亲照顾无微不至。医生都夸奖他是一个模范丈夫。”本报记者 夏琦
相关链接
作家峻青生于1922年,从事文学创作七十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怒涛》《胶东纪事》;中篇小说《最后的报告》《神秘失踪之后》;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沧海赋》《雄关赋》《三峡赋》《梅魂》等。他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