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气或成常态
杭州2011年出现雾霾天159天,2012年为157天,今年截至目前雾霾天数已超过了200天。“以往这个季节杭州正处于云淡风轻的美好时光,但现在的杭州却湖山黯淡、十面‘霾’伏。”面对灰蒙城市,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张鸿铭表示“内心很内疚。”据他介绍,杭州已根据大气污染的应急预案,对重污染企业采取了强制措施,增加道路洒水次数,部分工地采取停工等措施,以减少雾霾影响。
专家分析称,造成此次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元凶,除了气候条件外,人为排放等内在污染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口多、生活排放量就大。再加上城市的工业建设、交通出行、农业排放等等,各种排放数不胜数。”江苏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就指出,这种“齐头并进”式的污染排放,造成污染成分比较复杂,“管住哪一个污染源都不能立刻见效。”江苏地区成片的区域性严重雾霾天气,不加快治理,更可能在接下来每年秋冬季节成为一种常态。
治霾更需联防联控
随着近日降温雾霾渐散,应急预案之后各地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建立长久之策。目前江苏已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经列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明年的立法计划中。浙江则在12月6日举行的省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上决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这一计划,浙江各地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汽柴油质量标准、关停并转重污染企业等举措,使浙江省到2017年PM2.5的浓度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20%以上。
“杭州雾霾天在冬夏两季受外界输送因素较多,单靠杭州自己的努力,不建立区域联动机制,将走不出雾霾的困境。”张鸿铭提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日趋深刻,治霾不能仅靠一座城市的单打独斗,更需区域联手。据了解,目前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地已共同签署了杭州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实施环境信息共享、编制联防联控应急方案、联合执法等工程,构建区域大气环境保护体系。
明年启动区域预警机制
据悉,长三角地区在2008年时签订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对环境污染进行了联手治理,确保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的空气质量。今后,沪苏浙皖的相关部门还将继续深化联动措施,实现区域抱团治理。明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还将建立区域大气预报预警机制,从雾霾进入长三角区域开始,区域内所有城市的环保、气象部门就将联动起来,共同监测、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以便及时启动预警和应急措施。 本报记者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