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学的网络阅读而言,对一些人的损害很大。有人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网读,结果很不愉快——看了太多垃圾,得不偿失。还有荧屏电子这些东西与语言文字的距离、它们的不亲和性质,是这些对深入的阅读造成了破坏。
一般地谈谈网络写作和网络文学也未尝不可,但严格地讲并没有什么“网络文学”。
文学就是文学,作品写在纸上,刻在瓦片上,发射到卫星上,都改变不了实际内容。关键是要写得好,不能因为载体的改变就轻易地改掉或废掉了标准。
对新技术新载体过分敏感不是好事。对艺术敏感是好的,对时尚敏感并进而迷恋就往往意味着浅薄。有人觉得“网络文学”自成一家,有它自己的标准,这是虚妄可笑的。怎么会呢,文学只有文学的标准,这个标准几千年来改变很少——我们有时觉得改变很大,其实很少。因为身在当代,受到各种各样的当下干扰比较多,一恍惚就容易失去判断的坐标。从古至今,文学对词汇调度的严谨、对语言艺术的追求、对思想与艺术含量的探索,对形式美感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严格和一贯的。
只因为选择了网络为载体,从而也就获得了某种豁免权或特权,比如可以无限地放肆和松弛,可以推翻固有的文字之美,这不过是白日做梦罢了。网络上发表的作品,一定是与纸张刊发的作品同一的标准。
轻率的写作必有后果。应该时刻谨记:语言艺术是一个自我苛刻而后才得到提升的过程。正因为网络发表的自由带来了最大限度的放纵,所以它对写作者才是格外危险的事情。这种损害是内在的、长久的。
现在似乎普遍面临着古典文学修养的不足……这也多少与发展中国家的自卑有关。我们这儿尽管在大中小学课本里还保留了一部分民族经典,但是人们对它的感情已经越来越稀薄,这就妨碍了领会和亲近。从情感的递减开始,很容易走向流行和时髦,这些因素纠合起来,也就造成了无根的一代。
网络是全球化的利器,无根的一代遇到这种利器,实在一点讲是凶多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