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域外传真/运动汇
     
本版列表新闻
~~~——看英国足球怎样从娃娃抓起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最简单小事做起
——看英国足球怎样从娃娃抓起
关尹
■ 范志毅与摩尔坎比青训总教练交流
■ 摩尔坎比俱乐部的梯队从8岁到16岁,每个年龄段都有一支球队
■ 8岁组梯队的孩子们在绿茵场上享受足球乐趣 本版图片 关尹 摄
  如何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很多人总会说:要从娃娃抓起。如何从娃娃抓起?恐怕就没多少人能说得出个门道来。

  上周,上海老克勒明星队的范志毅、林志桦、刘军等人,受邀前往英乙摩尔坎比俱乐部参观考察,重点就是青少年球员培训。这家仅仅位列英国第四级别联赛的小球队,让来自中国的足球人大开眼界。

  从娃娃抓起,难吗?摩尔坎比俱乐部的做法告诉你,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简单的事为何没人想着去做,坚持去做。

  “业余”青训

  按照英格兰联赛等级的划分,英乙联赛属于第四级别,前面还有英超、英冠、英甲。摩尔坎比俱乐部也算不上强队,目前在总共24支球队中排名第18。但即便是这样一支小球队,也拥有一整套青训体系。

  摩尔坎比俱乐部的“梯队”从8岁到16岁,每个年龄段有一支球队。之所以说它算不上正式的梯队,是因为这些踢球的孩子与其他同学并无二致,平常都在学校上课,只有周五放学之后,才到俱乐部训练两个小时。“周五训练,周末或者有一场比赛,这就是我们培训的全部内容。”

  按照摩尔坎比俱乐部主席皮特的介绍,在他们这里踢球并不会剥夺孩子文化学习的权利,这也是家长不允许的。只有在15岁到16岁的过程中有一次分流——具有一定潜质和培养前途的,签约进入预备队,继续进行专业的足球训练,剩下的仍然去读书。能够进入预备队的,将来也有两条出路:要么补充到球队的一线队阵容,要么被其他球队看中后转卖,为俱乐部赚取利润。3月22日摩尔坎比与北安普顿一战的出场队员名单中,就有4名首发队员来自自己的青训营。

  在训练场上,记者看到,8岁梯队的孩子们更像是在“玩”足球。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非常瘦弱,还有几个孩子戴着眼镜,连门将都是轮流去做。而教练就如同一个“旁观者”,很少打断比赛,让孩子们尽情自由发挥。个性,在这里得到充分尊重。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是提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来摩尔坎比俱乐部踢球的孩子,自然对运动和足球感兴趣,但家长送他们来的目的,首先是强身健体,但不会让孩子们放弃文化学习。这一点,与国内众多足校不同,孩子们一进校,就是奔着将来成为球星的目标而去,牺牲的是学习乃至整个童年。

  作为一家小俱乐部,摩尔坎比的财力并不算多雄厚。在青少年球员培养这一块,是否需要很大的开支,成为俱乐部的负担?未必。

  摩尔坎比总共8支梯队,十来个教练,只有一名总教练是专职的,全盘负责青训这一块,其余的都是兼职。但他们也明确,所有教练都必须拥有欧足联的教练员上岗证才会聘用,“只不过级别有一点区分,小一点的D级证书就够了,大一点的需要C级或以上证书。”

  报名来踢球的孩子并非免费,每个月需要缴纳30英镑,包含至少四节足球课。这个价格,即便放在国内也相当便宜。摩尔坎比的青训显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不过整体看下来,他们不赚钱,但也花不了多少钱。

  相比之下,国内的职业俱乐部,不说中乙、中甲,即便身在中超的,又有几家像摩尔坎比一样,愿意花一点心思去做类似的事?以上海三支球队为例,无论申花、申鑫、上港,都没有一套年龄完整的青训系统,要么靠养人、买人,要么纯专业培养。这也让人不解:像摩尔坎比这样的方式,操作起来其实并不难,也没多大的开销,为什么就不去做呢?

  贴近社区

  摩尔坎比俱乐部青训的另一大特色,是紧密贴近社区。在俱乐部周围的地区,从幼儿园开始,都被划入他们的“势力范围”。

  记者跟随摩尔坎比的教练,体验了一次社区推广活动。3名青年教练,开着一辆箱式货车进入附近的一家幼儿园,所有的“家当”也在车上。四五岁的孩子们,不论男女,都被老师带着参加“体育课”。教练们在场地上摆放着一些简单基本的器械,比如标志杆、绳索,孩子们按照他们设计的路线,进行简单的跑、跳、接力等活动,玩得满头大汗,不亦乐乎。

  从活动内容上看,似乎与足球没有半点关联。摩尔坎比主席皮特介绍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需要特意去教他们踢球,“首先是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喜爱,让孩子们体会到运动的好处和乐趣,然后再慢慢地把足球的理念一点一点灌输进去。在这些参加体育活动的孩子中,将来肯定会有喜欢足球的。如果他们对运动都没兴趣,又怎么愿意来踢球呢?”

  第一堂课结束后,3名教练又来到室外,有一群五六岁的孩子正在等着他们。对这些年龄稍大的孩子,他们的训练内容更加直接,几乎都与球有关:传球、接球、带球。有的孩子玩得非常起劲,也有两三名女孩兴致不大,向老师要求在一旁休息,教练和老师会欣然答应。

  显然,摩尔坎比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他们告诉记者,对8岁以下的孩子,重要的是对运动兴趣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练们也会观察,如果觉得谁有不错的发展潜质,而且对足球有兴趣,会邀请他们来参加每周五俱乐部的训练,就是这样一个发掘和培养的过程。”

  结束了大约两个小时的两堂课之后,教练们把器材装车,去下一个幼儿园或学校。这辆车就像是“流动服务车”,这家结束开往另一家。这是流动的希望,也是自动化运行的“流水线”。

  摩尔坎比对类似走进社区的活动相当重视,每个周末会派专门的教练指导,赛季间歇期球员也会参与其中。俱乐部有一个团队,大约十人左右,专门负责社区服务,与附近的学校形成了良好互动。因此,摩尔坎比的社区足球建设,在整个英格兰足球联盟能排到前五位,而联盟也有一套管理、监督机构,督促俱乐部做好相关工作。

  在这里,职业俱乐部并非只是踢好联赛就够了,还具有社会功能。这也让老克勒组建人严衍杰和范志毅等人非常感慨:“国外足球文化有它的积淀和传承,是按照规律在办事情,形成了稳定、长效的良好机制。它贵在坚持,不走过场。”受其影响,老克勒也准备效仿,今年5月在宝山的申华小学开展试点,为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做一点努力,“将来推广到年龄层次更低的幼儿园,力争坚持下去,为中国足球做一点实事。”

  在摩尔坎比,能够体会到,这里的足球人有一种非常不错的心态。他们并不想一口吃出个胖子,而是按足球规律慢慢去做,坚持去做,等待收获。也许他们更懂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根基如何造出金字塔?

  如何从娃娃抓起?其实一点也不难,只不过需要“三心二意”:沉心、用心、恒心;意图明确,意志坚定。从简单的事做起,国内的俱乐部愿意去尝试吗? 

  本报记者 关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从最简单小事做起
新民晚报域外传真/运动汇A14从最简单小事做起 2014-04-06 2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