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一大伤心事,那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我这个白发苍苍的人,此刻就在送黑发人——我的外甥女莹莹。
莹莹只有34岁,未出阁的大龄闺女,踌躇满志地从法国留学回来准备大展宏图时,哪知病魔缠身了。虽然经过努力,还是抵挡不了来势汹汹的病魔,于去年冬天的寒风中撒手人寰。但值得欣慰的是,她捐献了她的器官,像她生前所说那样,遗爱人间,让美丽的生命在人间延续。
“让我遗爱人间”
四年多前,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检查出莹莹的病是复发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脑胶质瘤。医生拿着片子,看着莹莹和她的妈妈,还以为是妈妈得的病。妈妈说这片子是我女儿的。医生怀疑的目光看看莹莹,说年纪轻轻的,怎么会得这个病呢?这时候莹莹就觉得事情不对。医生说应该转到华山医院去复诊,这使莹莹感到事情严重了。回家的路上,她突然站住,坚定地看着妈妈,轻轻地说:“妈妈,如果我真有万一,请你把我所有的器官都捐献出去,你和爸爸一定要好好地过下去!”妈妈听懂了女儿的话中之话:“让我遗爱人间吧。”妈妈热泪盈眶,频频点头,说不出话来,把女儿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莹莹住进了华山医院神外科病房。动手术前她父母和我们亲族都诚惶诚恐,如果有三长两短怎么办?好在,手术非常成功,我们看到从莹莹脑中取下来的一个鸡蛋大小软绵绵的肿瘤。我们以为这东西取掉了,没有大问题了。莹莹也觉得自己身体康复了,不仅回到了家,还回到了工作岗位。10个月后她兴冲冲地和妈妈一起去泰国旅游。她在徐徐升空的降落伞上高呼:“我战胜了死神!”她在快速气艇上乘风破浪,拍打着浪花欢叫:“我赢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9月,脑瘤还是复发了。这次来势更加凶猛,呈颅内扩散,已经没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机会。一个好端端的姑娘渐渐气若游丝、奄奄一息。重症监护室病床旁边测定脉搏和血压的仪器上,曲折蜿蜒的线条轻微地起伏、抖动,清清楚楚地表明莹莹的生命体征已经危在旦夕了。
争议有了转机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后,我和莹莹父母以及我们亲族开始商量一个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要不要尊重莹莹的心愿,无偿捐献她的器官。很快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赞成,一种反对。反对的亲族,包括南京、芜湖方面管家的部分长辈、千里迢迢从美国赶过来的小舅,以及苏州的姨夫,理由是姑娘可怜又可悲,怎么可以再糟蹋她的遗体呢?莹莹的爸爸人高马大、忠厚老实,他没日没夜地守在病床边,早已悲伤得无话可说,觉得双方都有道理,拿不定主意。
赞成的是莹莹的妈妈、二舅和我等,认为应该尊重姑娘崇高而善良的心愿,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体现人生的不朽价值。何况,莹莹要捐献自己的器官,决非心血来潮、一时冲动,这是她从小形成的个性人格和思想感情决定的。
上次手术前的一个春节前夕,一天晚上,莹莹匆匆赶路时,忽然看到路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太太趴在地上,乞求行人施舍。莹莹想也不想就把口袋里仅有的300元全部给老太太,说:“奶奶,天这么冷,快点回家过年吧。”旁边的人看她的眼光都有点异样,意思是人家给两元三元已经不错了,你这姑娘可真大方啊。她回家对妈妈说了,一向勤俭节约的妈妈也觉得给得太多了,还责怪她说:“我们自己也不富裕,你给她10元20元已经很多了,更何况或许是个骗子呢。”女儿说:“不管老婆婆是不是骗子,天这么冷,我只希望她早点回家去过年。”妈妈看着女儿坚定而闪光的眼睛,不再说了。
这细节足以表明莹莹是怎样一个人,表明她有捐献器官的心愿,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莹莹同情、尊重和爱护老年人一贯如此。她曾和患老年痴呆症的外婆住在一起,住房和生活相当艰苦,她不但得不到外婆照顾,还要承担所有家务,却没有什么抱怨。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就能够那样孝敬体贴长辈,太不容易了。
最后,争议有了转机。莹莹的二舅、我的大弟的一席话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说:“越是舍不得,越是要捐献。捐献了,莹莹身上健康的器官还活在世上,我们也有个念想,觉得她还在世上,否则她身上健康的器官火化掉了,多么可惜!”对呀!最后所有反对的人,都同意了。给人以生的希望,有什么不好?让生命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下去,不是应该的吗?
实现姑娘心愿
年轻健康的器官,如果能捐给别人,就能挽救好几条生命,就能让好几个家庭重享天伦之乐。可是,器官捐献的道路在哪儿?
去年11月21日,把女儿送进华山医院北院抢救,茫然无措又心急如焚的母亲就开始四处打听,她怕时间来不及,女儿将带着遗憾离去。问来问去,一个多星期后,身心疲惫的母亲几乎要放弃。此时有医生向她提供了一条线索:华山医院肾脏科张明副教授负责器官捐献工作。11月29日,已陷入深昏迷的莹莹转进了华山医院中心ICU。经过评估,莹莹的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而且胶质瘤只在颅内播散,不会转移到颅外。这就意味着如果能保持下去,莹莹至少可以挽救3条生命。
我们和红十字会、卫生局、医院领导谈话时,惊讶地得知,全上海自愿无偿捐献器官者寥寥无几……这么重要的事,看来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共鸣和响应。这和有关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有关。市红十字会和华山医院领导都赞扬她的思想行为很崇高,她淡然回答,说不上崇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女儿的心愿。
12月1日,莹莹父母在会议室里,慎重地签署了《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和《上海市人体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如释重负。副院长兼院红会办公室主任邵建华教授等非常细致、严谨地向莹莹父母解释即将到来的捐献流程。当谈到如果能捐献心脏,就可以大大延长往往只有几个月生命的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时,莹莹父母毫不犹豫地表示:女儿曾经关照,能捐的都捐出去,所以,如果心脏是健康的,那一定也要捐出去。特意从中山医院赶来的心外科杨教授向父母解释,移植心脏对热缺血时间要求很高,必须在心脏完全停止工作前取下来,也就是必须在判定脑死亡后尽早进行。“女儿这么年轻,请尽量选择跟女儿年龄相仿的年轻病人,好让女儿的器官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他们的回答。连张明副教授也忍不住,热泪夺眶而下。
今年1月4日凌晨,莹莹的生命体征出现了恶化,医生竭力抢救;上午10点10分,确诊为脑死亡;10点13分,心电图呈现一直线,宣告临床死亡;2分钟后,进入器官切取程序。
虽然由于器官功能的问题,莹莹的心脏和肝脏已不适合捐献,但她的一对肾脏已经成功移植到两名苦苦等待肾源的尿毒症患者——16岁的男孩和37岁的男病人——身上,莹莹的生命即将在他们身上延续。
当这一切完成后,华山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和莹莹父母一起,肃立在莹莹身旁,向她致敬,向她告别,为她默默祈福。
由于上海市红十字会的帮助,现在莹莹遗体的骨灰安葬在青浦福寿园中,和她生前一直钟爱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伤逝当然痛苦,但值得欣慰的是,她捐献了她的器官,像她生前所说那样遗爱人间。一个可亲可爱的女孩子香消玉殒,我这个爱莫能助的舅舅,再也看不到她了。看不到她了吗?不,看得到,不仅我永远看得到,接受她器官的受供者永远看得到,社会上其他一切充满爱心的人也永远看得到。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大爱无疆,美丽的生命将在人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