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歌坛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演唱风格浓淡相宜,音色甜润,特别是在高音区似行云流水,晓畅华彩。有评论家称其为“含情而不过,微笑又蓄真,嗓音也甚佳,举止有余音”。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带来一棵杉树,一曲《红杉树》使她声名远扬至大洋彼岸。1988年,一场辉煌的独唱音乐会之后,她突然在舞台上销声匿迹,沉埋在泰兴路233号,静安区老年大学声乐班,前后30年,满腔心血浇开老人幸福的精神花朵。最近,她入选上海市首届老年教育教学十大名师。
1 一句承诺30年,星转斗移不改悔
泰兴路233号大厅里,一首南斯拉夫经典民歌悠悠回荡:“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是我的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演唱者是近百名7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中大多数原来连谱都不识,现在可以4个声部浑厚叠翠,交相辉映,动情的歌声就像“深深的海洋”波澜起伏。引领他们走进音乐天堂的导师是张正宜。
1984年,作为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独唱演员,张正宜活跃在全国文艺舞台上。一天,市广电局一位领导问她,是否愿去辅导退休老人唱歌。张正宜1955年毕业于行知艺术师范大学,1956年考进上海广播合唱团不久,就在电台主持教歌节目。“我愿意。”那年她46岁,正是艺术生命如日中天的时候。
在静安区一个简陋的居委会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张乒乓台四周,张正宜用一架旧的电子琴边弹边唱边教。这就是上海老年声乐教育的发端。六年后,课堂几经“移位”,最终落户在泰兴路233号现在的静安区老年大学。“颠沛流离”的歌唱学习班在这里变成教学规范的“声乐班”。
原先张正宜的家在静安,1992年迁到了长宁区芙蓉江路,2005年又搬到闵行区航北路,到泰兴路上课要转几辆公交车,来回3个小时,她从无怨言,风雨无阻,上课从不迟到。1986年起,她任上海广播艺术团团长,除频繁演出,还有大量行政事务。她从未因此影响老年声乐教学。退休后,她谢绝一切商业演出,全身心投入老年大学。
1999年,62岁的张正宜突发脑梗,住院3个月,可一出院,她执意赶到泰兴路恢复教学。她无法躲避老年常见的高血压、心脏病的侵袭,仍坚持带病上课。去年,她的膝盖突然红肿并有积水,痛得难以行走。当她撑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大家全体起立向她鼓掌致敬。
国家一级演员的讲课费至少1000元一堂课,指挥一堂课排练少则500元。张正宜的“交通津贴”从3元、5元起,后来提高到20元、30元、50元、100元。她从不计较,始终把教学作为公益活动。放弃舞台耀眼的灯光,在老年大学辛勤耕耘,她要让自己的独唱变成社会的大合唱:“过去,我一人在台上独唱,大家都在台下听我唱。一花独放不是春天,只有让大家都会唱歌才开心,万紫千红才是春天,而我就在这个春天里享受温暖与欢乐。”张正宜说。
2 苦心培育30年,“声”有体会出高徒
要进静安区老年大学声乐班,所有新生都要经过严格考试,还要接受4堂发声训练课。这是张正宜的规定,谁也不例外。
戴宗财是退役军官,自以为很会唱歌,课堂上拉开嗓门直吼,张正宜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老戴,你在用嗓子唱歌,不对!要用气息唱歌。”老戴有些困惑:“怎么用气息?”“好比你要搬一架钢琴,很重,你会屏一下气,腰部会一紧,一股气会涌上来。这就是唱歌的用气。”张正宜总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引导“老学生”入门。一个班六七十个同学排练四部混声合唱,她能捕捉到任何一个同学的半音不准。声乐班参加全国与上海的合唱比赛,总名列前茅。
现在班上不少同学已崭露头角。跟班学艺28年的翁菊芬,过去一到高音区就失声,现在能轻松跃上高音区。65岁的汤惠芬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过独唱音乐会。68岁的沈山丽原来连“fa”都唱不上去,现在可以唱到Hi-d,还自费出了三张独唱CD。还有朱培文、周万苓、樊维诗、史龙宝、吕祖芬等很多同学都在各社区合唱队带教。
3 大爱奉献30年,师生情谊似海洋
课堂上,张正宜是“严师”,课堂外就是“益友”。她曾赶到无锡探望病重的顾珊珊。周凤玲不幸患了抑郁症,整天坐在家里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家人急得束手无策。张正宜带了一件电动熊猫玩具上门:“我给你带来好玩的熊猫,你看啊。”张正宜开足了玩具的发条,放到地上,熊猫玩具唱着歌走动起来了。周凤玲看了不禁笑出声来。张正宜不失时机开导她:“我们身边有许多开心的事,你要看到,要去参加。”张正宜告别时,周凤玲的女儿奔出来向她道谢:“张老师,谢谢你,我妈妈终于开口了。”后来,周凤玲回到老年大学声乐班,学习热情高涨。每逢张正宜生日,她发起组织其他同学一起为老师庆生。
张正宜对家境贫困的学员乐善好施。有学员的父亲患了癌症,她马上送去1万元。还有位学员的儿子遭遇一场大病,她轻轻把1万元送进病房。她与丈夫都是工薪阶层的退休者,家庭经济并不富裕。
张正宜把开创老年声乐教育事业作为生命中不可缺的部分,师生的心凝聚成“深深的海洋”。每年新春,无数贺卡送来美好祝愿;大家也会到她家伴她度过酷暑。去年她膝盖积水,一位同学自愿为她午夜排队挂号求名医诊断。最近,她住院接受检查治疗,同学们每天轮流送去营养佳肴。60多名同学签名制作了祈福贺卡,她激动得哭了。
张正宜今年76岁了,她的学生也都在这个年龄上下,他们一起在音乐天堂慢慢变老,“这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张正宜用艺术为老服务,也用为老服务作为自己老年养生的特殊方式。古人说:“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养生先养德,有德才有得。张正宜的故事不正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