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闻面对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亡不该是禁忌话题
阿竹 丁锐 吴津娜 陈程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

  阿竹 

  【嘉 宾】

  丁锐 

  临终关怀志愿者、生命体验馆发起人

  吴津娜 

  上海宝兴殡仪馆故人沐浴团队负责人

  陈程 

  上海宝兴殡仪馆礼厅服务员

  主持人的话

  又到清明时节,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适合讨论死亡话题的时间——大多数时候,中国人对死亡总是避讳的,似乎讨论一下都会沾染了不祥,亲戚朋友中若有殡葬从业者,亦会在某些时候遭遇到尴尬。前阵子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中出现过一家死亡体验馆,如果上海也有那么一家,你会愿意体验一下吗?也许在那之后,你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会有所改变。

  新闻背景>>>

  2月17日,在公益新天地一处259平方米的空间里,“醒来”4D生命体验馆正式动工建设。这一项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据悉,目前整个公益新天地由民政局委托恩派托管。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副主任表示:“我们认为死亡体验只是手段,‘醒来’的真正目的是要做生命教育,帮助助老、临终关怀机构找到志愿者,实现公益目的。” 

  (来源:青年报)

  A 对死亡的避讳来自内心的恐惧

  主持人:生命体验馆的发起人黄卫平和丁锐都是临终关怀志愿者。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的经历,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丁锐:一开始我们团队里都是有心理学背景的人,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越专业的人,在死亡面前越脆弱。因为他们会设定目标,希望临终者快乐地走向生命终点或者平和地走向死亡。但在临终关怀这件事上面,只要有目标,目标就注定会破碎。当时团队中有一个志愿者,有很好的心理学教育背景,在业界也有一定声望,他陪伴一个临终者,和他聊天,希望他快乐地走完最后的日子。有一天,他走进病房,那张床已经空了,那个病人去世了。那天,在我们的分享室里,这个志愿者脸色铁青,所有人都被他的那个气场影响到。那批有着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后来都陆续离开了。我自己做志愿者已经是第三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不是我们在帮助临终者,而是他们在抚慰我们。我们出于对生命的恐惧需要这样一个仪式来告诉自己,自己是活着的,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主持人:从做临终关怀志愿者到想要建一个生命体验馆,这中间是怎样一个过程?

  丁锐:我曾经设置过这样一个问题问很多人:“假设,你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你会怎么做?”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去旅游;有人说,好好地和家人在一起……事实是,当你只剩下一个月的生命,你可能会在亲人的压力下不得不尝试各种偏方,或者遭遇其他各种身不由己的状况。在当下社会,临终的人对自己的生死是无能为力的,他无法拒绝被插管,无法拒绝那些给他带来痛苦的没有实质效果的治疗。做决定的往往都是亲人。而亲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放弃治疗会被批评不孝等等。有些临终的人甚至希望自己的病情更严重一点。他们被所有人照顾重视,在他们内心会有一些愧疚,会觉得如果化验单的结果非常糟糕,才能证明他们值得被这样重视。

  在城市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处理。可是,当人们把生死交给医疗机构以后,在死的时候是没有尊严的。医院里临终的病人大多是住六个人的病房,当某个病人快死了,其他病人会第一时间拉上帘子。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他的妈妈去世的时候,他独自守在病床前,那一刻他是不敢哭的,怕哭声打扰了那些帘子后面的人。

  我无意批评那些人的冷漠,他们拉上帘子的行为背后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也是我们在做临终关怀的过程中感受特别深的地方,人们在面对死亡时那么脆弱,想要逃避,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办法提前做好准备。正因如此,才有了建一个生命体验馆的设想。

  B 提前体验濒死感觉是为了对死亡有所准备

  主持人:听说,你和黄卫平专门躺进焚化炉体验过?

  丁锐:对。那次是经过有关部门特批的。在躺进焚化炉之前,我曾做过许多的预设,可是,当焚化炉启动,炉膛内残余的骨灰扬起,脑子就是一片空白。这是一次逼近死亡的体验,不是用脑子讲道理,是整个身体的体验——你的身体会记住那个感受。在那以后,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在焚化炉中那一刻的感受又会袭上心头,我会觉得,眼前事情只是小事啊。

  主持人:所以,在生命体验馆中,你们也设计了“焚化炉”的环节?生命体验馆将带给参与者怎样的体验?

  丁锐:整个过程是以心理学游戏为框架的,全程都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参与。每一轮游戏最多可以容纳12人。体验者进行PK,体验生死问答。在情感迷宫里,每个人经历包括爱恋、愤怒、烦恼、贪婪等情绪的展示。每次PK后会有体验者“死去”——去往迷宫的尽头连接着“死亡通道”,随着倒计时“扑通扑通——滴”的声音,体验者被宣告死亡,被传送带输送至4D“焚化炉”。在“焚化炉”中将呈现出3D火焰效果,还伴有逼真的热度和鼓风。接下来体验者会进入一个全息的“子宫”,获得“重生”的机会。这个环节叫“初心”,是希望体验者能将原来的生活状态清零,抛掉旧有的认知,在“子宫”里重新构建自己。最后是“醒来”环节,体验者会进入一个房间,那里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体验者解答对生命的疑惑,帮助他完成新的心理建设。

  我们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够影响到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富力强的人,他们的行为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家庭。当死亡逼近一个家庭,希望人们不要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让亲人在临终时受到不必要的折磨。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做志愿者期间,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因为我的决定,在某些状况下,父亲没有再进行不必要的抢救,让他少受一些痛苦。我周围的朋友们都知道我做临终关怀志愿者,家里有亲人患上不治之症,死亡逼近的时候,都会主动来咨询我该如何做。屈指算来,我一个人影响到的可能就是身边几十上百个人,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就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

  C 日本人在活着时预约“我希望死后被怎样对待”

  主持人:吴津娜在日本工作过好些年,在日本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对于殡葬业的态度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吴津娜:在日本人们对于死亡不会像中国人那么忌讳,也没有太多的恐惧。在中国,家长也许会带孩子去参加朋友、同事的婚礼,但是,除非是有长辈至亲故去,否则一般不会带孩子去参加别人的追悼会。但是,在日本家长带着孩子去参加追悼会是件很平常的事情。成年人不会对此忌讳,孩子也不会觉得恐惧。

  在国内打车,司机问你去哪里,殡仪馆是不能说的,一说司机就会特别的生气,会觉得晦气。有些人看到我们的工作牌就会感觉想要躲我们很远。在日本,我工作的那个小城18万人口,有24家提供殡葬服务的公司,你说要去哪家,司机都认得。

  在日本的时候,我还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孩子因为交通事故丧生,事故现场很惨,我们把孩子的遗体清洁并做了修复后送回家中停灵,他们家的邻居看到了,之后,那位邻居就主动找上门来问:等我百年以后能否请你们公司为我服务?像这样在自己身前就预先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的情况,在日本并不罕见。他们会提出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在我去世后被怎样对待”,殡葬服务人员也会从专业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在国内,殡葬业相对比较封闭,很少主动做广告,对于大众而言有点神秘,同时,又被一些人带有歧视的眼光来看待。很多从业者的心态也不太好,被人家问及工作的时候,常会隐瞒或者含糊地说在民政局工作。在日本入殓师是受人尊重的工作。殡葬业的透明度较高,会大大方方地做广告,让人们知道在去世后他们可以享受到哪些服务。

  D 最欣慰:逝者家属希望今后保持联络

  主持人:听说,殡葬从业者脾气都很好,因为逝者家属负面情绪比较大,容易发脾气。你得到过逝者家属怎样的反馈?

  吴津娜:在日本工作时,我发现,可能是因为日本的医疗非常发达,日本的老人有条件享受到很多细致专业的服务,即使是常年卧病的老人,身上都是干干净净,没有异味。但是,在中国即使是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很不错的老人,也往往没有得到很细致的照顾,去世后,我们在为他们擦拭遗体的时候,身上的污垢往往积得很厚。去年开始推出的故人沐浴项目是在一间专门的房间中,为逝者清洁擦拭遗体,敷上专用的面膜、喷上专用的保湿水等等,整个过程,亲人在一旁观看,并且可以和逝者做最后的告别。这个项目推出后反馈非常好。我曾经接到一个家属的电话,她的母亲去世后,是我们做的服务。她打来电话是对我们表示感谢,最后她还问我:以后逢年过节的时候是否可以给我打打电话?得到逝者家属这样的反馈,我很感动也很欣慰。

  E 殡葬从业者的婚恋“内部消化”比较多

  主持人:陈程的老公是她的同事,像你们这种夫妻都在殡葬业工作的多不多?

  陈程:我是做礼厅服务员。工作内容包括接待来开追悼会的亲属、做追悼会司仪等。我老公是化妆组的。在殡葬行业,这种“内部消化”的情况很多的。社会上很多人对做殡葬行业的人是难以接受的。我们部门之前有一个男孩子,工作很不错,和女朋友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就提出,要么他辞职换一个工作,要么就分手,因为女方的家庭无法接受男孩子的这个工作。最后,这个男孩选择了辞职。另外一个男孩子,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第一次见面,女孩问他,你是在哪里工作?男孩子照实说了,女孩听到后,二话不说当场走人。

  主持人:每天的工作在礼厅接待前来和遗体告别的人,生者和逝者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做最后的告别,有什么让你记忆深刻或者特别有感触的事情吗?

  陈程:前不久,一对母子的追悼会让我很有感触。据家属说,去世的这位母亲刚刚生下孩子一天,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忽然发生了意外,可能是医疗事故,母亲和孩子都死了。那位刚刚当了一天父亲的男人,突然从人生最幸福的巅峰跌到了最黑暗的谷底。这对夫妻是新上海人,为了拼事业,一直没有要孩子,这位去世的母亲是过了而立之年才怀孕生子,属于高龄产妇。没想到那么辛苦生下孩子后,幸福停留得那么短暂。看到这样的情形,特别觉得心酸。

  【结束语】

  有人可能在一场追悼会后看透生活中的得与失,有人或许从“焚化炉”出来后重新审视人生,也有人纵然经历了这些依然没有任何感触。关键是,当死亡不再因为带来恐惧而成为禁忌话题,我们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将会又成长一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新民资讯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运动汇
   第A14版:域外传真/运动汇
   第A15版:东方大律师
   第A16版:新民法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死亡不该是禁忌话题
新民晚报新闻面对面A07死亡不该是禁忌话题 2014-04-06 2 2014年04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