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的起始,便有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海口的“总理套餐”,仅仅一个月,就卖出了整整100万套。什么叫“总理套餐”呢?原来是4月11日,李克强总理走进海口市坡博路的“宜之佳”便利店,从腰包里掏出钱来,买了春光牌的一盒椰子脆片和一盒椰奶酥卷,花了19元。于是“总理套餐”风靡一时,最初两个礼拜,每天热卖2万套,商家又于4月底推出系列“套餐”,每天竟可卖掉6万套。现在19元的“总理套餐”已经推向全国,“今年有望销售一亿元”,厂里日夜加工,产量翻了三倍,“还只能满足订单的七成”……
这当然令人不免要想起更早些时候的“庆丰包子”来——习主席到北京最大众化的庆丰连锁店,与老百姓挤在一起,吃了二两包子和一份炒肝,于是“庆丰包子”立马风靡天下。且不说京城那家包子铺,早已人满为患、长龙排队,便是千里之外的某省两会,也以“庆丰包子”代替了先前的十菜一汤,只是包子的个儿,谦恭地比北京城的“庆丰”小了一圈。“庆丰包子”风靡到后来,竟还惹出官司,遍地英雄的“庆丰包子”,令北京的“正宗”再也不能坐视,连发声明说你们都是“李鬼”,连炒肝都是冒牌!总之烽火四起,总之差一点要动手,无非是为了一只包子。
其实这样的事儿并不只是一只“庆丰包子”和一份“总理套餐”——春节过后,习总书记不是在钓鱼台的养源斋设家宴款待连战伉俪么?因为同是陕西乡亲,所以桌面上放的是羊肉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biang面”。谁料第二天,陕西那边,便有数家餐馆,推出了“习连套餐”,依样画葫芦,也是这三样,售价均为58元,据说也是热销了一阵呢!至于美国副总统钻进北京的小胡同,点了几个小菜,不是立马就有了“拜登套餐”吗?也是那几个菜,也是那一听可乐,也是78元人民币,真还风行了半年呢!
关于这个“套餐”问题,舆论之间是有叹息的,无非是两条,一是我们的国人,太缺乏创意,弄来弄去一份“套餐”,为什么总是东施效颦老一套,总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就是创不了新出不了奇呢?二是国人的注意力,为什么总是集中在一个“吃”字上面?比如说,习大大与民同吃包子,表率了哪种风格,批评了什么风气,恐怕早已淡忘,风起云涌之间,似乎只剩下一只“包子”;又比如说,“习连会”谈些什么,两岸骨肉还会怎样走近,又有多少人关心了呢?似乎那焦点,仅在于一张菜单、一份“套餐”!
这当然令人叹息。但更令人叹息的是,我们的国人,为什么对一份“套餐”、一个“吃”的问题那么热心如此专注?这里头,除了我们多少年来总是吃不饱肚皮因此面对一个“吃”字尤其敏感而外,更在于一个“吃”字,凝聚了国民对于官风、对于某些官场的深深痛心啊!因为“胡吃海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他们的“套餐”,又岂止十菜一汤,所以人们对于一个“庆丰包子”、一份“习连套餐”,对于习大大的节俭和简朴,是那么地“如沐新风”;又因为“公款吃喝”,从不掏腰包,“工资从来不用”,所以人们对于李总理的“自己掏钱”买吃的,又是那样“喜出望外”!这样看起来,国人对于一份“套餐”的热追热捧甚至“反常”的热销,竟有了一点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多少表达了人们对于官场“四风”的愤怒和不容——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商家已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而我们的官员,是否更应当有痛切的感知,不要再麻木不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