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
“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尉缭子·治本》篇中的这句话,将“储蓄”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定格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多带有备战备荒、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储蓄有所不同。但储蓄一词所蕴含的勤劳节俭、有备无患、利国利民之意,钩沉致远,古今皆然。
作为古代王侯将相的治国之策,明清钱庄票号的立业之本,近代商业银行的发展之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兴盛之基,储蓄业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代需求相合拍,与国计民生相关联。很长一段时间里,储蓄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唯一的理财途径,而银行也通过发挥储蓄这一最基础的服务功能,源源不断地汇聚社会资金,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恰如一座金色的桥梁,储蓄架起了公众和银行之间最直接、最天然的联系。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国内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里,保存有许多关于储蓄的历史记忆,不时牵动出观者感怀往昔的缕缕情思:汉代用于存储货币的陶土“扑满”平实质朴,民国时期银行业务宣传储蓄罐造型各异,八十年前银行计算工具舶来品“老而弥坚”,不同时期的储蓄存折、存单、印章、储徽、宣传画、老照片……如同金融历史长河里的朵朵浪花,在思绪的不息翻腾中叠现出流金岁月的珍贵剪影。
身为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将回望金融历史的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储蓄宣传画。在此新书中,他撷取200多幅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引经据典,潜心挖掘,将画面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储蓄宣传画,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钱庄、银号的海报,也有泛黄斑驳的民国老银行广告画,更为丰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储蓄宣传画,林林总总,纷然杂陈。其中,不乏丹青名家手笔,大部分则源自银行基层美工生动鲜活的创作。由于老宣传画属于“易耗品”,当年张贴广泛,历经时代风雨,能够完好留存至今的当属吉光片羽。
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和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一幅画作,一段历史;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画外之音,即时代之音;画外之人,亦画中之人。若将全书串联起来解读,又何尝不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储蓄专题史!
全书近70篇文章,叙述中跳动着历史脉搏,故事中夹带着生活情味,以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厚重历史,以别样的视角来窥探百年金融,独具匠心。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黄沂海将本职工作与文献记述有机结合,在银行历史文化的守望与传播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国银行业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筚路蓝缕的开拓,靠的是聚沙成塔的积累,靠的是水滴石穿的坚韧。时至今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旧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传家宝”,更是工行迈向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道路上,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想,这正是《家俭成储》传递出的最可贵的正能量。
《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