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机会巧合,我参加了两轮修志。第一次,上世纪80年代末,我参与了所在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编纂《上海建筑施工志》的工作,志书内容时间跨度从古代到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有上千年的历史。当时,我对地方志知识基本上是空白,只是怀着对上海城市建设历史的兴趣入了行。我记得先是起草了个编写大纲,接下来就开始收集资料。我和同志们成天“泡”在档案馆、图书馆里抄资料、复印资料。那时,上海档案馆还在外滩老市府大楼里,在档案馆的阅览室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是修志的,在那里认识了郑祖安、伍江等朋友,他们和我一样,也是埋在故纸堆里,自己手抄资料。现在他们已是上海地方史、建筑史志知名的专家了。
志书中的“人物篇”要为一批营造家立传,由于行业的特点,图书档案对这方面的文字记载比较少,我和编志办的同志们发出通知收集口碑资料。令人感动的是,原川沙、南汇和浙江、江苏籍营造厂厂主的后代,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帮我们召集座谈会,有的从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美国等地专程赶来,和我们叙家史,谈行业旧闻,提供文字史料。建造国际饭店的馥记营造厂厂主陶桂林,当时已近百岁,定居美国,他让他的儿子来到上海,通过熟人向编志办转交家史资料。其间,他的子女还专程到国际饭店去参观,表达了参与上海建设的意愿。
就这样,编志办大约用了三年多时间收集了上千万字资料,再花了两年整理出近300万字6本资料长编。从这些资料中可见,特别在住宅、学堂、商铺、园林、桥梁等方面也是很有特色。明清朝廷征用营造用工,指名道姓要上海地区的工匠。进入近代,行业发达程度超过了当时的香港和东京。人们至今还在热议的国际饭店、石库门里弄、外白渡桥、国际饭店、外滩建筑、花园洋房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资料还表明,上海近代不少优秀建筑是外国建筑师或中外合作设计,但施工作业是清一色的上海本地队伍,他们对新材料、新结构、新样式一点就通。在一些工地上经常可见普通泥水匠和中外技术人员切磋共事的身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在上海最好的朋友是上海营造厂的工匠。在资料中我们还看到,解放前全国最知名的建筑,南京中山陵、杭州钱塘江大桥、云南滇缅公路等也主要是上海建筑队伍所建。
第一轮修志正逢改革开放时期,我们还重点记录了浦东开放后,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领域再次出现的世界各国优秀建筑人才同台竞技的大场面。90万字的《上海建筑施工志》历经8年,经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通过,1997年出版。
本轮修志,上海建筑工程管理局已经改制为上海建工集团了。我又被抽调参与编写《上海建工集团志》。这次修志,时间跨度定位1978年到2010年。条件环境变了,档案馆、图书馆资料也信息化了,逼着我60多岁必须学用“新式武器”,电脑打字、扫描、图像处理等都要会一点,大大加快了进度。编志办目前已收集资料480万字,制作成电子文档卡片6000多张,其中编成资料长编10本,280万字,占计划任务的60%。计划2015年交稿。可以预计,《上海建工集团志》的出版也会成为一本有较高存史、应用价值的书籍。
十日谈
修志的故事
修志基本就是看资料、打电脑,很枯燥,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