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波
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当天下午,我来到位于军工路318号的上海海洋大学博物馆鲸馆做志愿讲解。令我惊讶地是,馆内早已有众多家长和孩子在参观,在18.4米长的抹香鲸标本周围饶有兴趣地观赏交流。然而,回首几年以前,同样的博物馆开放日却没有今日这般热闹。
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产生于高校,即托勒密(Ptolemies)王朝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时称缪斯学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与艺术中心。我国第一座中国人办的博物馆也产生于学校,是张謇于1905年在南通师范学校设立的南通博物苑。
在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博物馆也是重要的教育研究机构。如东京大学博物馆有17名来自不同学科与方向的研究人员,为学科的交叉、碰撞与新生创造了条件,同时科研成果通过博物馆推介给社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物馆,从全世界收集了25000多个不同形态的鸟巢。这不仅是研究鸟类生态和筑巢行为的珍贵资源,也是趣味横生的休闲场所。我国著名鱼类学家朱元鼎攻读博士学位的导师就是该校动物博物馆馆长赫伯斯教授。赫伯斯教授从1920年起在该馆担任馆长长达24年,一生发表学术论著300多篇(部),曾被选为美国鱼类学和爬行动物学学会会长。
不仅如此,国外一流大学大多有一流的博物馆。如哈佛大学有22座博物馆,剑桥大学有10座博物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7座博物馆,密歇根大学有9座博物馆。日本早稻田大学地处寸土寸金的东京,仍专门辟建了2座博物馆。我国高校与国外同行相比仍有差距。
上海的博物馆业发展迅速,由20世纪50年代不足10个,到如今已有100多座。除了数量上的发展,门类也趋多样化,尤其是专业和私人博物馆兴起,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种类,对构建城市文明,提高公民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博物馆浓缩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展示场所。2001年法国著名影星苏菲·玛索到上海脚还未落定,就直奔上海博物馆参观。她说:“我到任何一个国家,首先要去该国的博物馆看一看。因为高楼大厦到处都有,而博物馆却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在纽约有一个著名的“毕堡效应”——破旧的巴斯克港因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的杰作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而得以复兴。
在美国,博物馆归教育部管辖,首先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是创意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有人说美国孩子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在法国,有多少艺术大师不是在卢浮宫里成长起来的?然而,目前比较遗憾地是,中国的孩子是在书山题海中长大的,尽管也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是首先作为收藏、保管机构而存在,教育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