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东京等大城市待过几天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交通干道上开车,红绿灯就像懂得人心一样,你的车只要跟着车流,基本上一路绿灯。东西向道路是这样,南北向道路也是这样:远远看前方是红灯,待你车流到时,自会“听话”地变成绿灯。
这便是交通信号系统高度智能化的结果,是科技人员经大量统计,不断对信号系统进行改造调节的结果。相比起来,上海交通信号灯的“智慧量”还比较单薄,缺乏长线统筹的科技含量。就是延安路、华山路、沪闵路等主要交通干道,红绿灯换灯节奏也没达到“智慧化”程度。举市中心延安路为例,其实延安中路展览馆门口的红绿灯,与以西常德路口的红绿灯,以及再西面华山路口的红绿灯,完全可以通过统筹,实行智能化控制。但现在人们在延安路上开车,往往在展览馆门口要停一停;200米后到常德路口又要停一停,再驶出一百多米,到华山路口又要停一停……不断停车候灯是多数,而遇一路绿灯则是“运道”。在市区开车,享受不到“智慧化”快乐;在郊区开车,更不要说了。
红绿灯节奏控制不科学,停车就多;停车一多,大气环境就更差。作为上海市民,我非常赞成“智慧上海”建设计划。我建议,“智慧上海”可以从“智慧红绿灯”取得突破。 特约撰稿 彭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