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设1000张舒缓疗护养老床位”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然而,杨浦和浦东相继有两个老年医院的建设计划遭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对于养老床位建设的争议,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避讳”,虽然理由荒谬,确是无法回避的现状。想让人生安宁地走完最后一站,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努力。
星火大厦老楼电梯改造走流程,卡在第22步“设计报批”上—— 电梯位置在哪,居民说了不算? 5月16日(本报记者 姚丽萍)
如今,申城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流程约66步。
半年来,经历了一连串的酸甜苦辣,长宁区长宁路1515号星火大厦的20户居民卡在了第22步“设计方案报批”上。本报记者走进星火大厦,听居民讲述老楼装电梯的一波三折。既为他们努力改善生活条件的“倔劲”感动,又为职能部门管理“热心过了头”无奈。
曹杨新村街道“夕阳圆梦”活动回收的心愿里——孤独是老人最难解的心结
5月17日 (本报记者 邵宁 徐轶汝)
2013年普陀区老龄委对2000多位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半数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其中7.99%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开展的“夕阳圆梦”活动中,已经回收的1160份心愿里,20%的需求涉及“陪伴关爱”。面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家庭、政府、社会该如何应对?
广济养老院4次濒临关门又4次被“救”下,遭遇政策、资源问题引发思考——民营养老机构如何走出生存困境
5月28日 (本报记者 李一能)
4次濒临关门,又4次被“救”下,虹口区广济养老院最终还是“活”了下来。这家专门接收失智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机构,4次“死而复生”的遭遇,足以看出上海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社科院相关专家建议,通过出台市级层面的补助措施,平衡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对民营养老机构给予充分的支持。
异地养老、养老地产、以房养老,都有些“水土不服”—— 新型养老方式离普通人有点远
5月29日 (本报记者 孙云)
我国现有的一些主打养老牌的地产项目中,是在原有地产项目无法成功脱手时,才迫不得已转型改做养老社区,以投资为主要目的中青年人却成为养老房产购买主力。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是适应我国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也应成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