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自己策划“微公益”
每年“蓝天下的至爱”活动期间,浦东新区都会举行“慈善公益联合捐”,居民们慷慨解囊后,还关心自己的爱心捐款用到哪里了。
2010年初,沪上成立了首个社区慈善基金——塘桥街道“民生基金”,启动资金50万元。其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慈善公益联合捐,可以说是“取之于民”。但在“用之于民”的过程中,街道决定“不走寻常路”。“一般来说,拿到这笔钱,都用于民政救助、扶贫,但我们想,这样太狭隘了,能不能让居民的爱心发挥更大的作用,普惠更多人呢?”塘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副主任谢芳说。
塘桥街道有23个社区,贫富分化比较大。只有让每个社区自己策划,才能做出符合各自定位的“微公益”。
一番推敲后,“微公益”路径成形:以居民区为单位,向社会组织活动中心申请公益项目;中心组织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过关者可得到“民生基金”的“天使投资”3000至5000元;项目实施之初拨付一半“投资”,项目进行到一半,评审小组再度评估,获得好评者才能得到余下的一半“投资”。去年下半年,塘桥街道“微公益”项目共“投资”36个项目,16.7万余元分摊在1.7万余人次上,每人次平均不到10元,可以说是“花小钱、办大事”。
今年下半年,“微公益”第二季马上就要揭幕,已确定的39个项目中,不少已经启动实施。去年获得好评的书法班、剪纸班得以享受“免评”待遇,继续开展下去。
“爱心妈妈”手套温暖社区
想顺利拿到5000元“投资”,没那么简单。光是写“公益项目策划书”这一关,就让很多居委干部和社工头疼不已。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下,一份份策划书、财务预算表总算像模像样了。
公益项目覆盖为老服务、青少年教育、健康保健、文化艺术等,真正实施还是要靠在社区挖掘人才和资源。比如,退休医生上保健课,书法爱好者当上小朋友们的书法老师。金浦居民区花3000元买毛线,10个“爱心妈妈”编织成手套、围巾、拖鞋,送给108户独居老人、失独家庭、贫困学生,温暖了整个社区。而“最佳人气奖”则是“公民道德教育”。金浦居民区请来小区里的老干部,给社区里的孩子们讲革命故事。结果是,孩子们说好,大人也受启发。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