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记洛川学校校长刘爱武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技术带动学校驶上“快车道”
——记洛川学校校长刘爱武
马丹
■ 刘爱武鼓励教师关注学生个体成长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校长名片

  刘爱武

  1967年2月出生

  中共党员

  高级教师

  2006年至今任上海洛川学校校长及书记

  教学白板、快拍仪、平板电脑、电子表决器……普陀区老工人新村——宜川新村中的洛川学校“极客”味十足,许多时新的信息化产品随处可见。数学老师出身的校长刘爱武在洛川学校师生们的眼中,更是一个喜欢尝试现代新信息技术的“极客”校长,总能带来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

  在刘爱武的带领下,洛川学校从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成长为周边老百姓心中有口皆碑的新优质学校。任职八年半,是刘爱武利用信息技术带着学校“驶”上发展“快车道”探索的八年半。她说:“我们的学生都来自普通的家庭,因此,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要让信息技术产生智慧能量,为他们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推出一对一的教学

  洛川学校在1996年由洛川中学和宜川新村第二小学合并而成。由于学校地处上海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工人新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学习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好的学生已有一定识字量,会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和英语练习,而之前没有学过的孩子真的是“零起点”。2006年1月,刘爱武调到洛川学校任校长,她就琢磨着如何让学校有更好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有一个快乐的学习体验。原本就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她发现,学校其实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发展基础——2000年洛川学校是普陀区首批建校园网的学校,并已开始建设教学资源和管理平台。既然前人栽了棵好树,不如就去浇灌它,刘爱武走马上任后的决定是继承与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特色。

  2007年,英特尔学生小电脑的引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她带领老师们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教育改革。在当时算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鼓励改革课堂模式

  小电脑引入课堂,学生高兴了,教师们却发愁了。信息技术这个课堂“不速之客”,让教师们有些“不适应”——教学成绩保持领先的教师突然听说自己的育人目标还有盲区;教师们不得不开始思考,是否教学方式真的是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而学识丰富的教师也开始在新的信息技术能力面前“捉襟见肘”。

  2009年,语文老师马晓珉从外区调到洛川学校。“原来没有接触过这种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心里是有点害怕的。一来是不愿意改变自己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二来是对新技术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在刘校长坚持和鼓励下,马晓珉还是接手了一个实验班的教学。“一年下来,不仅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我也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中有了很大的收获。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在马晓珉的课堂上,每周都要请一位学生上台点评时事新闻,而台下的学生要在小电脑上实时反馈。“这种即时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讨论之中。”马晓珉还设计了许多课堂环节,比如,分享思维导图、制作电子杂志来推荐同学优秀作品、品读美文等。“这些都让孩子们走近了自己的小伙伴,拉近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引发他们对自己成长足迹的思考。”

  副科老师当班主任

  无论是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在交互白板教学系统的支持下,课堂师生共享学习资源,这些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推广其实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有家长认为一对一教学对学生视力产生不良影响,有教师认为新型教育方式比不过传统教学方式。为此,刘爱武并不是武断地推广教育改革,而是在启动教学试点前,针对家长做了一次调查,并由班主任对家长和学生做好培训与指导工作。刘爱武说,针对信息技术应该有一个宽容的环境:“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越来越勇猛的现在,已经不是讨论信息技术要不要用的问题,而应该是怎样用才好的问题。我们并不是排斥传统教育模式,而是关注如何用新型教育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现在,洛川学校从六年级起的每个年级都会有信息实验班。过程中有些实验班学校还聘请信息技术学科的“副科”老师来当班主任。一开始,家长心存顾虑:副科老师能当好班主任吗?孩子们会不会因为“触网”过多染上网瘾?孙一冰就是这样一位“顶着压力”上任的任教信息技术的“副科”老师。“学生对信息化自然是感兴趣的,但如何让其余学科的老师接受,就需要‘软硬兼施’。这不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思想,更要主动参与到学科教师的备课中。”孙一冰会根据数学老师的教案推荐一些软件,帮助他调整课程设置。

  人人学会与人分享

  刘爱武说,信息化教学试点对学生有益,可能对学业成绩提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却很有帮助。“孩子们变得更愿学习。没有老师的指挥,他们会主动建立起QQ群,分享交流笔记。这些都是意外的收获,也是我从一开始忐忑到现在坚定的原因。”

  在洛川学校,已经形成了人人都爱分享的氛围。刘爱武说,人要有一点学习的激情,没有激情肯定不行,而学会了什么,就要和周围的人分享。“我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其实一开始得益于我们的老师。一位老师曾教我在搜索引擎中设置一些关键词,这样,搜索引擎就会定期为你推送世界上最新的教育信息。比如,我设置的就是‘教育生态’、‘信息化应用’、‘微课’等。”刘爱武说,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才有更新的知识。而每次收到新的知识,她总会马上通过邮件、微信等现代沟通方式,与周围的教师分享。

  丰富学生人生经历

  在洛川学校,孩子们能够体验到丰富多样的生活。刘爱武说,要为他们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础,帮助他们找到一项兴趣爱好。近10年前,洛川学校就和上海沪剧院结对成立沪剧艺术教学中心,为学生免费开设沪剧兴趣班。马莉莉等名演员常常来指导,“中心”先后请来了曹冰梅和王明达,居峰、徐蓉等人专门传授上海闲话和沪剧唱腔声调动作。沪剧艺术教学中心的老师们从一年级音乐课就开始抓起,教小学生讲上海闲话,并通过学讲沪语体会上海文化。有一次,小演员们还走进了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宜川戏曲节,孩子们学演的《燕燕做媒》、折子戏《智斗》,让老戏迷们也拍手叫好。

  体育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学校专门去体育局请来专职教练,教孩子们射箭,培养孩子们的田径特长。刘爱武说,艺术和体育,能够带动学生的课余生活。本报记者 马丹

  【同题问答】

  Q:您最喜欢的“校园一角”是哪里?

  A:校门口的喷水池,寓意为“聚才”。洛川”名字中虽有水的含义,但没有水景,特意请人设计现在的喷水池有自下而上的喷泉,也有自上而下的瀑布,代表人才有各种不同的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

  Q:影响您人生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A: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莎莉文老师一辈子只有海伦·凯勒这一个学生,从她身上我们应该学会更多关注学生个体成长。

  Q:如果请您用一种颜色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种?为什么?

  A:蓝色。我喜欢天空和大海,它们都有宽阔的胸怀。要发展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学会包容与分享。

  Q:请您设计一款代表学校的吉祥物。

  A:雏鹰。这是我们学校的校标。它本来就是少先队的象征,我们给它加了两个翅膀,寓意着我们学校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重:一个是信息化,还有一个美育,希望这两个翅膀能助孩子们飞翔。

  (最新一期《上海教育》杂志、本周日18时50分上海教育电视台节目将同步刊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2014上海影视双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新民健康
   第A28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04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关注高考
   第B08版:关注高考/新民教育
   第B09版:关注高考/新民教育
   第B10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汽车周刊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信息技术带动学校驶上“快车道”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B01信息技术带动学校驶上“快车道” 2014-06-11 2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