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意外坠亡、车祸等未成年人伤害事故时有发生。朝夕相处的伙伴忽然遭遇不测,恶性事件就在身边发生,当意外来袭,成年人尚且很难从悲伤情绪中走出,孩子的心灵能否承受压力?
陪伴孩子宣泄悲伤
“孩子回家还是念叨着,好像昨天还见到,怎么今天就没了,说很多同学做操的时候也在哭”。家长黄女士的女儿和遇害男孩在同一年级就读,小学也是同一学校。说起这个聪明活泼的伙伴,女孩很难接受悲剧是真的。晚餐时,全家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件事。“我们没有回避这个话题,我告诉女儿生命是无常的,要珍惜每一天和家人、和老师同学相处的时光。”黄女士说,全家“聊开了”以后,孩子的情绪似乎比较平稳。
黄女士的做法,得到了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教研员苗蓬的赞同。“如果孩子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事,有恐惧、紧张、悲伤等情绪反应是正常的,家长首先要给予理解和保护,鼓励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刻意去压抑或者回避内心的恐惧担心。”苗蓬强调,家长要给留孩子一个安全的求助通道,让孩子有人可以倾诉和求助。
苗蓬建议,针对造成意外的原因,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是不要夸大,免得孩子以为外面处处是危险而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而应客观分析如何加强自我保护。如果家长感觉孩子的反应比较大,家庭的帮助已经不够用的话,记得及时求助于专业的人员进行干预。”苗蓬说。
心理干预跟踪一年
2005年,普陀区江宁学校曾发生过上海市首例校园劫持事件。当时,一名持刀歹徒闯进教室劫持了一名一年级男生。经过近3小时对峙,上海特警最终成功解救出被劫持的学生。
校长吴庆琳说,事发当时,教师们沉着冷静,对孩子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只是在拍电视以及进行防灾演习。事后,一系列分层心灵干预开始了。学校邀请心理专家对发生劫持事件班级的全体师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心理跟踪观察。同时,选取了一个普通班级作对照,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观察事发班级的学生是否有心理焦虑、怕黑等心理问题,有心理波动的学生接受了个别指导。其次,全校师生则以心理疏导为主,展开了生命教育的探讨。
现在,除了定期的疏散演练,学校也会定期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有情绪倾向的学生,就会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心理互助小组,共同调节情绪。“这些必要的课程和学习,都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庆琳说。
不妨坦然谈谈死亡
马航MH370航班失联、韩国“岁月号”轮船沉没,发生在今年上半年的两则重大新闻,日前成了格致中学高一班主任周雯婕一节班会课的内容,这节班会课的主题是,“死亡”。
周雯婕说,这两起悲剧发生后,不少同学的情绪有些消极,因此,她想到,不如开诚布公地和这些十六七岁的孩子谈谈死亡。“两段相关视频播出后,课堂上有了啜泣声。等到同学们情绪宣泄过后,她播放了另一段视频——在美国新奥尔良市,一名环境艺术家将一座废弃房屋的一面墙变成了一块黑板,密密麻麻重复写上一道填空题,“在我死亡之前,我会_____”,引起无数路人提笔。
随即,周雯婕也给每个同学布置了三道特殊的问题,“如果你就在那架航班上,你还有什么遗憾?”“你会如何安慰失去亲人的朋友”“如果生命只有一天,你最想做什么事情?”让他们将自己的答案写了下来,贴在黑板上。她认为,面对死亡,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实现自我心理疏导。
“我希望告诉学生,失去是生命的常态,只有不断接受失去,你才会有新的拥有。”周雯婕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