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关注高考/新民教育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4高考作文同题秀
黄玉峰
  上海卷

  选择自由?

  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我曾面对着北非的广袤沙漠,心中闪过无数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与对世界沧海桑田的感慨;我也曾仰望沙漠中展翅飞翔的鸟儿,羡慕它们的无拘无束。在那时我还未曾想过,能安全无忧地出入漫漫沙漠的我拥有了怎样的自由。

  如今要想穿过茫茫沙海,有旅行者选择驾车奔驰,亦有探险者徒步穿行,有地质学家在高空俯视沙漠地形,也可能有如Tony Stark那样的奇人自行造出一套钢铁盔甲以从中脱身。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哪个时代,人们在衣食住行、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有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丰富选择;也从未有哪个时代,追求自由、自我意志的思潮像如今这般遍及全球。在做出一个个选择时,我们心中或许愉快或许痛苦,但那都是“我们是自由的”的明证。

  然而我们却依然时常感到饱受桎梏。在我们进入沙漠后,无论是走是飞,穿越这片沙漠似乎成了一个既定的目标。为什么不选择就地等死呢?因为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告诉我们等死不是个好选项。我们并非没有选择,我们只是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依据已成型的内心标尺排除了一些选项,继而在眼前只有一个选择结果时感到了不自由。

  因此,我们的人生依然是由一个个在自由意志下做出的选择组合而成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选择的终点。

  而当我们回视自己在生活中感到的不自由时,会发现它们往往伴随着社会习俗、规则、是非判断而来,时常与“生存”、“责任”、“对错”这样的词相连。这样的不自由,不正是我们身为一个社会人存在的证明吗?在我们摆脱了这些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羁绊之后,我们或许会处于一种极端的自由之中,然而就像《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所经历的一样,这种轻如鸿毛的生活态度令他身边的人不堪忍受,而他最终也因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渴望有所坚持而放弃了这种“自由”的生活。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时不在枷锁之中。若我们拥有一颗自由的心,便可坦然地看到我们自行做出了每一个选择,也能坦然地承认我们的生命中除了自由还有那么多值得拥有与珍视的东西。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三 陈秀杉 (已被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录取) 

  点评

  细读这位小作者的文章,她是理解材料的内涵的,而且理解得很深刻,联想也很多。文章开头用较多的笔墨,较为形象地写出了穿越沙漠的历史,体现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穿越的道路和方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人的自由度也在变多。这段话是较有深度的。文章的最后,作者引用托马斯的经历来证明,人是无法摆脱“承受之重”的,“轻”才是不可承受的。

  不过,话说回来,这篇文章在这么短的文字里,要说清很多深刻的哲学道理,给自己加了很重的负担。同时,题目的隐晦,给理解文章也带来了障碍。这样的文章在考试中,会像我当时的即兴评语一样,很可能也被错判。 黄玉峰

  自由在不自由中绽放光彩

  面对眼前的沙漠,无论是坐在骆驼背上还是车座椅上,无论是想快速地通过险地还是想慢慢地享受沿途的风光,每个旅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然而,他们都无法逃避必须穿过这片沙漠的不自由。面对人生中的自由与不自由,人类依旧在思考。

  有人说,自由很多时候就在于有没有机会选择——面对沙漠的旅人,无论是出发时选择交通工具,还是在旅途中选择道路,旅人拥有用不同方式走不同道路的自由。面对人生旅程的人们,选择用心生活还是虚度时光,选择努力学习还是沉溺娱乐,选择追求梦想还是随遇而安……大的选择数不胜数,小的选择更是多如牛毛。人们拥有这样多的机会去选择,毫无疑问这就是自由。

  然而,即便如此,人类依旧不自由。旅人可以走不同路线,却必须通过沙漠;人们拥有选择,但选择必有范围;自由存在于生活,但自由总有边界。人类“处在无所不在的枷锁中”无法逃脱,因为人们终要经过人生的旅途,经历大大小小的风雨和阴霾并到达人生的彼岸。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已经限定,过程中的险阻和痛苦也无法抗拒或逃脱,自然界的法则、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生命体与历史社会的必然规律性组成了沙漠的边界,自由的外部轮廓早就被框定。客观限制作为必然而存在,而有边界的自由就是不自由,人类终究无法获得完全的自由。

  有人说,这种不自由就是一种命定,人生早已在出生时被决定,就像绕不开沙漠的旅人终究得忍受炎热对身体的煎熬、遭受缺水对生命的威胁。“决定论”的思想和“认命”的人生哲学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幸运的是,那种人生哲学从没有在历史中成为过主流。人们意识到有一种束缚来自内心:困境带来的恐惧、偏见带来的蒙蔽都会让人失去了可贵的选择方向,让拥有的自由被自己剥夺。

  人们仍旧在追寻自由,追寻不自由下的终极自由。因为即使旅人无法避免穿过沙漠,但选择尽力走上最想要探寻的路线,旅途依然是完满的;即便人生受到种种限制,但选择热爱生活、追求最想要的幸福、经历最灿烂的过程,人生依旧能绚丽夺目。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拥有无比珍贵的自由意志。面对失败选择逃避还是直视,面对困难选择退缩还是前进,面对漫长的人生旅途选择碌碌无为还是追逐梦想。人类贵在拥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贵在它对自由的执着追求。

  我们仍应接受不自由的客观事实,却毫不畏惧对不自由的边界勇敢地发起挑战。正是人类发挥自由意志,在不自由中勇敢地去搏自由,才让自由在不自由中绽放光彩。 

  华东师大二附中 潘岱松(已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点评

  人,生而不自由,这是命运的设定;追寻自由,这也是人类永恒追寻的命题。面对“沙漠”,你必须面对。作者从这些矛盾中辨析理踪,表达出对生命的清醒认知:人终要经过人生的旅途,虽然客观限制必然存在,但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是人生终极的目标,所以要有追求自由、发挥自由的意识。文章表现了当下的年轻人对生命的深入认知,也表达了他们青春无畏的热情姿态,对未来生活的渴望。

  华东师大二附中 俞文静 (语文高级教师)

  选择心的方向

  人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叶落归根,想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面对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境。这些困境犹如沙漠。 

  你或是横冲直撞,漫无目的地前行,没有任何计划,对眼前的困境一无所知,最终落得个葬身茫茫,这是莽夫;抑或是以一种极为悲壮的心情不管不顾地前行,甚至洒下几滴泪珠,最后似乎无可奈何地倒在漫天沙尘中,以自己的尸身来告诉大家:我尝试过了,就是出不去。这样的人是浑蛋;至于进去以后撒手不管,任凭风沙将自己吞噬,一副认命样子的,当然更是废物。不管怎么选择是自己的自由,但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吗?既来之,则安之,做了便要做好,做成,做得漂亮。真正能走出去的人,必然不会被风沙遮住了眼。他们会采取最为合适与正确的方式前行。 

  文学的创作便是如此,尤其是以诗词为最,有严格的平仄和格律,填字和句法的要求。即使如此,也有无数诗词流传于世。然而在这么多作品中,仍有许许多多佳作。李白、杜甫、苏轼、马致远、吴承恩,这些人并没有因为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而放弃,他们或作诗或填词或作曲或写小说,选取了最符合自己的方式迈过了格式的限制,实现了精神的升华,留下了锦绣的篇章。

  革命的发动更是如此。在中华民族岌岌可危的时候,正是因为有一批有志之士,虽然身处逆境危难,却把目光放在了天下人身上,用极高远的心思拯救者人民于水深火热,以一颗炽热的玲珑爱国心荡涤了污垢与尘埃,才还了我们一个澄清的太平之世。故而,革命者更需要以清醒的头脑选择最为正确的方式。 

  而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也一般道理。面对的生活或许并不自由,但选择是自由的,就看你心的方向。人生的强者,必然不会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裁决,而是主动地追寻与探求,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不自由的是处境,自由的是选择;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过程,什么样的过程决定了什么样的结果。这便是人生的风景和收获。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呢? 

  上海市回民中学高二 武泽夏(恒源祥第九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文学之星”称号)

  点评

  本文起笔便抓住了喻义的核心,奠定了铺展的基础,干脆而利落。

  几种人穿越沙漠的各自形态的描绘,显示了作者把握题意的准确和相当明确的区分度,并在明朗而犀利的评判议论中亮出了观点和主张。这里将“人生”一词放在例证之后再谈,这是聪明的安排。但尚可强化沙漠的绿洲难觅和穿行需要非同寻常的清醒和毅力,最后揭示人生就如穿超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便可与题意更紧密贴切,也才能突出文章结尾那几句很有启示的话语的份量。 恒源祥作文大赛命题组负责人 姚建庭

  广东卷

  定格,岁月静好

  广东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科技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我自幼喜欢照相。

  从我有印象的年份开始,五花八门的数码相机已开始大行其道。小时候的我便在这些照片中迷了眼,且惊且喜于它们是如何定格住这本该稍纵即逝的点滴瞬间。到了如今的年龄与阅历我才逐渐明白了,照相机所拍下的,大抵往往是本就该珍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美好。

  风拂过相册翻到那一年的我和北京。那时的我大约十四五岁的年纪,与同学一起到北京旅行。天安门下的小贩星星点点,其中一台ATM机旁的彩照摊贩吸引了我的注意。5元一张,即拍即洗的相片恰好满足我的预期。尽管照片质量实在不佳,但那之后的北京之旅,我始终如相片上笑得那样开心。

  又过了一两年我已拥有了自己的“傻瓜相机”。可阴差阳错地,我并没有在赴巴厘岛的比赛中带上它,而同行者又素没有拍照留念的习惯。从飞机起飞到落地我始终闷闷不乐;我在害怕,害怕失去那记录的工具,会连这些珍贵的记忆也一并失去。可是我错了。哪怕现如今,我坐在这儿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尘封的往事依然像开了闸的水流涓涓涌出。那天的海波、沙滩、微风以及伙伴们的笑颜或如清泉或如潮流般滋润、温暖我的心。

  这年的旅途没有相机的陪伴我依旧乐此不疲收获颇丰,自此我不禁怀疑,相片的意义究竟何在?

  直到那天,我无意间注目到我的外婆正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捻着黑白泛黄的老照片兀自出神。这是我第一次亲见这样的老照片,竟不自觉地为它所震撼了。再普通不过的毕业照,却映出这二三十人最纯真最美好的年代。我没有打扰外婆,因为听故事的机会今后有的是。思绪似乎回到了北京,那张5元的小照片。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笑得憨憨的我,更无比清楚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当年在各个景点前手舞足蹈的我们。是啊,这一张张的照片正是岁月的积淀,它们就好像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又好似通向心灵彼岸的桥梁。

  前些天从内蒙古回来,让我的朋友拍了不少照片,但我并不着急于拿到这些底稿。且让我回味片刻吧。那华美的草原、萧瑟的鹿道、美丽的姑娘以及与我相伴偕行的挚友,在我眼前浮现闪烁。它们或许失去了本真的色彩,但这珍存于心底的回忆,岂不远胜过无论是黑白还是全彩的相片了吗?!

  这便是我给出的答案了:黑白照片会泛黄,但记忆不会泛黄;电子照片会遗失,而快乐不会遗失。无论是黑白胶片还是数码科技的时代,只要拥有那颗心,就能定格住我们的,岁月静好。

  上海中学 张耿宇(已保送北京大学数学类专业)

  点评

  广东卷的题目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传统的东西虽然少、慢、容易褪色,但是久而弥醇,就像黄酒一样,越老越有味。而多、快、新的东西,往往是浮光掠影。人情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反而会被冲淡。少的时候,恰恰能够留下深刻印象,多了,就会被淹没。这是基本的一层意思。

  这篇文章一波三折,时间的跳跃、场景的转换,都很自然。可谓标题醒目、解构跳跃、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富于情趣、曲折动人。

  黄玉峰

  安徽卷

  浅谈团队合作

  安徽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当今社会,随着人与人交流更为频繁,大家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完成重大的任务中变得尤为的重要。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在材料中的“争执”正是我们缺乏对团队精神运用和理解的一个缩影。而其实,古今中外正有着许多良好的佳话值得我们学习。

  团队合作离不开互相的谦让和理解。艺术其实是一条没有底的绚烂暗道,任何人认知的火把都能照亮一片色彩,故对于剧本台词,大不必闭了对话的交流通道,而应各抒己见。治国之道其实也与此颇为相似。盛唐时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勤政努力下,唐朝来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然而李世民也乃凡人,见到自己的功绩也颇感满足,便开始大肆修筑宫殿以图安乐。这时谏议大夫魏征及时地履行了职责,严正批评了太宗的行为,按理说皇帝掌握国家决策和执行权,魏征有着上奏进谏之权,两方存在极大的矛盾对立,但太宗从未断绝与魏征对话的通道,在与对方的贴心的交流中对治国之道有了新的理解,很好地维持了初唐的盛况。

  团队精神需要对互相的信任和包容。的确,表演家和剧作家所言即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所在,但作为团队的一员,他们的任务远不止如此,一个团队的良好建设还需要队员之间给予和博取信任,无论选择改动既定剧本还是否决他人改动剧本的权力,都是互相的不信任所导致。

  实现谦让、理解、信任和包容需要每个人自身的改善和努力。社会由每一个单独的个体所组成,整体的提升离不开自己个人的自我反省。在剧组中,演员与剧作家需要各自退让一步,至少谈一谈各自所作如此决定的理由。而在同事、同学和前辈的合作中,应各自作出换位思考,使各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面对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努力地减少矛盾,增强合作,用团队精神联系起人与人之间的强劲纽带,让我们携手共迎未来的挑战!

  上师大附中高三 陈瀚晟(已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点评

  安徽省的题目通过剧作家和演员的争论,要学生评判其中是非,来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题目其实讲的也是规则约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剧本的束缚和演员个人的突破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合作与个性,配合和独立,循规与张扬,规范与突破等角度来写作。

  有的时候,改动剧本的一句台词,会使剧本整体受到伤害。因为剧本的创作确实有编剧自己的思考和逻辑。但是有的时候,一处精彩的修改,也会让剧本得到升华。这是不可泛泛而论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不能笼统地辨出是非。

  这位小作者,选择了非常讨巧的一个角度。他的题目叫做“浅谈团队合作”,已经表达了他的意思,文章围绕着“团队合作”,全面出击,又紧扣题意。这是一篇非常中规中矩的应试作文。他谈的道理其实是比较浅显的,举的例子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但是用得妥帖,很能说明问题。

  黄玉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2014上海影视双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倒计时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上海新城区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连载
   第A26版:阅读
   第A27版:新民健康
   第A28版:时令/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A3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04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教育万象
   第B06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关注高考
   第B08版:关注高考/新民教育
   第B09版:关注高考/新民教育
   第B10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留学移民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汽车周刊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2014高考作文同题秀
“自由与不自由”蕴涵人生哲理
沪粤皖三地作文总评
拒绝伪“国际教育”,协和走在前列
用中国二/三本的分数申请世界一流的大学
新民晚报关注高考/新民教育B082014高考作文同题秀 2014-06-11 2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