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有两个相似的片段,很耐人寻味。
其一,王允欲使连环计,宴请吕布,说:“允非敬将军之职,敬将军之人才也。”吕布大喜。其二,诸侯会盟,袁绍对当时不过为一区区县令的刘备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第一个片段中,王允自称敬吕布的不是官位,而是其才。被敬者自然大喜,浑不知觉入其榖中。在现实中,这种故事也在上演。看过一个报道,某官员以清廉闻名。政事之余,练习毛笔字消遣。某商人一见他临摹的字帖,惊为“王羲之真传”,求书法一幅。官员彼时尚有自知之明,婉言谢绝,怎奈人家再三请求,遂写成一幅。对方非要给若干润笔之资,官员惊讶,那人正色说道:“某某长,我不是敬您的官,是敬您的才!这钱是您的书法艺术应得的价值!”官员大喜,以后交往渐多,成为知音,商人还张罗着为官员举办了一个书法展览。以后两人之间发生了不少故事,都出现在纪检部门录制的那部警示片里。官员在镜头前,含泪回忆被拉下水的经过,不好意思地说:“一开始,他敬我有才,我……才和他交了朋友……”
第二个片段,袁绍则挑明说:你现在的地位不高,但你毕竟是“官二代”嘛,所以,我敬你!这在现实生活中当然也没有绝迹。我曾参加一个宴会,席上有位陌生的青年,举止轻浮,很多人却对他尊崇有加,争相敬酒。酒阑人散一打听,原来那位青年是某官员的公子。这使我忽地想起袁绍那番话,用在那天的酒场上倒也很合适:“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那些“敬”他的人自然把这话藏在心里,不会宣之于口。这些人和这位“帝室之胄”,以后想必也会发生点什么“故事”吧?
所以,以后当你听到“我敬你的不是……而是……”时,是否也应该有点自知之明、自儆之心呢?